安然

沉淀7年后,熊焱以白水镇上杨氏家族7代人水乳交融的命运交响,带来了一个跨越百年的中国故事。事实上,自新文学产生之日起,类似《白水谣》这样的现实主义小说就一直备受文坛关注,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品评的对象。比较而言,《白水谣》承袭了史诗小说宏大的叙事格局,绵延不绝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式发展路上的社会情境和价值观念。

不同的是,熊焱凭借丰富的心理经验、深刻的诗化语言、别致的架构方式和独特的切入视角,将百年家族史与当代社会经验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再现了杨氏家族在时代变革和转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描绘出一幅从清末到新世纪后100多年的风雨沉浮和时代图景。

在《白水谣》中,贯穿始终的是杨氏家族在时代递嬗中显现出的人物命运的走向。熊焱不断观照现实和社会生活,在典故陈迹和生活经验中挖掘人性,又在创作过程中凭借精彩的叙事技巧,在全书中处理了诸种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时代的关系。

三部曲中都有一个身处不同时代的叙述主人公。

上部以杨氏第四代人杨浩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杨氏家族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同境遇,王秀莲、杨志强、杨志飞、杨鸿、杨海、杨雨等长辈和杨国庆、杨胜利、杨金贵等平辈或晚辈顺应时代变局,在白水镇克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种种困难,演绎出底层人民似曾相识又百转千回的挣扎和努力。

中部以第三代人杨浩母亲王秀莲的第一人称视角,续写上部杨氏家族人的生活历程。不同的是,熊焱并没有按部就班以往的写作惯性和思维模式推进情节的发展,而是在叙述中解疑或完成在上部叙事中设置的留白和遐想。我以为,这是熊焱在叙述形式上的一次试验。

下部以第六代人杨希望的第一人称视角,继续写杨家后辈人在政策和变局中应万变,顺潮流而上。

整部作品中,围绕杨氏家族出现的诸多边缘人物,尤其在安排他们出场时的冲突和融洽,加强了小说人物的情感温度,让作品的调性更温和、更丰富、更有韵味。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从纯文学到网络文学,小说人物的设置绝大多数是爱人或仇人,《白水谣》中出现的各类人物冲突也多以“情”为叙述切入口。所以,《白水谣》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情学”“人学”小说。正如文学编辑家崔道怡所言:“在艺术天地里,情感乃是先导和决定性因素。”

作为在诗歌创作领域有一定积淀和成绩的熊焱,《白水谣》的创作传承了其诗歌创作中情的抒发,“因情入幻,才好从文,通情达理,才好动人。”小说中的爱情、亲情、友情、邻里情、故乡情、家国情等,让熊焱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多年的写作经验。熊焱凭借独特的情的书写,以及极擅长的语言模式,成功驾驭了杨氏家族的蹎踬和读者的心境。

“语言艺术的魔力,首先在于它所形成的现场效应。”在《白水谣》的一字一顿中,较为明显的感受是,熊焱在创作中对文字的虔诚与敬畏。他悉心照料这些小说语言的同时,也在呵护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甚至每一段故事的发展趋势。

一部作品写得吸不吸引人,首先要看作品的语感。精彩的语言风格,洒脱、灵动似“明日落红应满径”。熊焱的小说言语扎实、鲜活、诗意,同时深刻、具体。在对不同时代语境的烘托、人物出场的情景、事物的描写刻画等方面,他把所要表现的人情事理、景物风光等具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熊焱对历史小说应该是有颇多兴趣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血路》以保路运动为创作源头,《白水谣》再现了时代变革下的家族精神气质,他正在酝酿筹划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以其生活了20多年的成都为参照。从题材上看,这3部长篇小说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诞生,所叙述内容关涉中国发展、时代变迁等大课题。

作为诗人、小说家,熊焱的笔触在努力书写着中国在不同阶段的时代脉搏和文化根脉。

(《白水谣》,熊焱著,花城出版社,2024年6月)

(作者单位: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