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从2024年9月到11月,在成都陆续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这是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后,四川迎来的又一川剧盛事。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川剧节汇演活动及其剧目等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蹇蔹

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剧目川剧《梦回东坡》,2024年10月27日至28日在四川大剧院上演。作为一部以宋代文豪苏轼为主角的作品,《梦回东坡》以其独特的视角与艺术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这部作品不仅在剧本创作上有所创新,更在表演形式与主题深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叙事艺术与人物塑造

在戏剧创作中,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讲述一个人物的一生,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梦回东坡》巧妙地选取了苏轼生命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如贬谪黄州、乌台诗案等,将这些事件以一个个独立小故事的形式,分别作为一场戏来写,就很有新意。有的小故事幽默搞笑,有的伤感动人,有的扣人心弦,每个小故事都有起承转合。如果把每个小故事单独拿出来,完善细节,甚至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戏。通过这些片段式的叙述,不仅浓缩了苏轼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还深刻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世界。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遵循了戏曲中化繁为简的原则,即通过精炼的情节安排,传达复杂的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梦回东坡》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每个场景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既独立成章又能相互呼应,共同构建起苏轼丰满的形象。

情感脉络与现实共鸣

《梦回东坡》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的情感铺陈。编剧通过设计老年苏轼在梦境中与父母相逢的情节,不仅为全剧提供了情感纽带,更是将传统家庭观念中的孝道与亲情进行升华。这种处理方式,使历史人物与当代观众之间建立了联系,人们能在苏轼的故事中,找到自己与家人的影子,从而产生强烈的共情体验。

在我们传统的戏曲中,“情”往往是贯穿整部作品的灵魂所在。《梦回东坡》通过“情”字串联起一个个小故事,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波动,体验到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特别是梦中已故父母无论如何也想要得知乌台诗案的真相时,那份跨越时空的担忧、不忍、心疼和委屈,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感受到即使是在历史长河中飘渺的人物,也有着与我们相同的喜怒哀乐。

高潮迭起与人性侧写

在众多精彩片段中,第六场“黄州失妻”无疑是最触动人心的部分。此场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苏轼与妻子王润之之间深厚的感情基础,以及王润之为丈夫的安危所作出的巨大牺牲。这一幕不仅彰显了爱情的力量,也反映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矛盾冲突,引人深思。

悲欢离合是构成戏曲核心剧情的重要元素之一。《梦回东坡》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的强烈对比,使故事更生动有趣。王润之焚烧诗稿的行为,表面上看,似是对苏轼才华的一种毁灭,实际上却是出于对丈夫的深深担忧与爱护。

当王润之怀着焚毁诗稿的无尽愧疚,在舞台上四处奔走、花钱求人背诵苏轼的诗文,以重新收集文稿时,那份焦急与期盼之情跃然眼前。笔者看到此处,眼泪情不自禁夺眶而出,不知是被他们的伉俪情深所感动,还是被现实中无比现实的爱情而感到无奈。

现实映射与艺术价值

第七场“乌台诗案”,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苏轼作为凡人的脆弱面。面对抓捕、审讯,他做不到从容淡定、铁骨铮铮,似乎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可世上哪有完美的人?这与当下某些作品倾向于将历史名人理想化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其多面性与复杂性。这种真实而接地气的角色设定,使苏轼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贤,而是有着血肉之躯的普通人,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写实与写意是创作过程中需要平衡的两个方面。《梦回东坡》在表现苏轼面对乌台诗案时内心的挣扎与恐惧时,采用了更为写实的手法。而到了梦回赤壁等场景,则转向充满浪漫色彩的写意风格。这种转换不仅展现了苏轼性格中的多重面向,也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结构瑕疵与结尾升华

《梦回东坡》也并不完美,观剧过程中,部分年轻观众的离席,或许也代表该剧的节奏不够紧凑。

笔者认为,第七场“乌台诗案”的设置,在结构上有些突兀。第六场“黄州失妻”,是整部戏剧的情感高潮。理论上,在这一幕后,如果接的是第八场“梦回赤壁”,展示苏轼的浪漫主义情怀,从而由情感的高潮过渡到诗意的浪漫,这样的安排会使整个剧本达到一个完美的终结。然而,编剧却在这两场之间插入第七场“乌台诗案”,使情节的发展显得有些突兀和不够顺畅。

不过,如果单独看第七场的话,它的表现又是相当出色的。因此,如果将第七场与第六场的位置对调,即先呈现“乌台诗案”,再进入“黄州失妻”,这样不仅使剧情的衔接会更为自然,情感上的递进也会更加连贯,从而提升整体的观剧体验。

该剧结尾的第八场和谢幕,在结构上的配合恰到好处。随着主演缓缓吟诵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拄着竹杖登场,整个剧场仿佛凝固在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无穷的浪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仅是对苏轼一生哲学态度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这部作品艺术成就的最佳诠释。它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坚持自我、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都是值得传颂的宝贵财富。

川剧《梦回东坡》不仅是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精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在当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作品涌现,让川剧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