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从2024年9月到11月,在成都陆续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这是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后,四川迎来的又一川剧盛事。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川剧节汇演活动及其剧目等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郭玉秀 郭婕蕙

川剧《最后一场封箱戏》是第二届川剧汇演中一部独具特色的新编原创剧目。在异彩纷呈的戏曲舞台上,本剧通过张弛有度的叙事结构设置、机锋幽默的方言设计、含义隽永的象征符号等戏曲艺术语言,讲述了新时代川剧人痴爱川剧艺术、坚持文化传承、坚守个人信仰的故事,勾勒出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如何守护川剧文化根脉、如何传承中国乡土文明的社会图景。

张弛有度的叙事结构,深蕴人间真情

密针线是戏曲评论家李渔对戏曲创作中布局结构、情事连接的极妙比喻。在编剧过程中,必须前后照顾,互相勾连,才能使叙事结构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在《最后一场封箱戏》的故事演绎中,设置了明暗交织的两条戏剧矛盾线,一条线索为明线,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激化人物矛盾;一条线索为暗线,通过真诚的情感交流化解矛盾纠葛,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叙事严密的、感人至深的川剧故事。

陈雯丽与林有才之间强烈的的戏剧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明线。

陈雯丽是一位对川剧艺术倾注毕生心血的艺术家,渴望通过收徒授艺延续川剧文化血脉。林有才是师兄的儿子,也是她最为器重的徒弟。然而,林有才却始终对她忤逆不逊,对自己的人生另有安排。在一次排练的关键时刻,林有才背离川剧舞台,投身商海。

单纯善良的丫丫出场,让陈雯丽的川剧梦想得以延续。可是,多年后,林有才在商海功成名就,不仅鼓动丫丫放弃川剧艺术,断了陈雯丽的传承血脉,而且意图拆除象征川剧精神的万年台,从根本上消除川剧艺术在当地的生存根基。这一举动直接触动陈雯丽内心深处的坚守底线,也激发了其他川剧演员和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对抗。

陈雯丽与师兄林守义、高大川对川剧艺术的痴爱和同门情谊,是感人至深的情感暗线。

在经典川剧《绣襦记》的演出排练事故中,为挽救陈雯丽,林守义不幸摔下戏台,气绝身亡,高大川也因此摔伤,落下腿疾。陈雯丽因此事故深深自责,从此不再演唱自己的拿手好戏《绣襦记》。

这场事故也让林守义的儿子林有才对陈雯丽深埋心结,深怀怨恨,认为是陈雯丽害死了林守义,导致自己家庭破碎,失去父爱,成为他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也导致林有才处处与陈雯丽作对,故意伤害陈雯丽对自己的情感,两人间的感情死结因此达到沸点。

所有的矛盾,最终集中爆发在拆除万年台的冲突中,触发对川剧艺术“毁”还是“留”的根本追问。两代人的恩怨,也在这场冲突中得以化解。

机锋幽默的方言,尽显民俗民趣

“千斤念白四两唱”,意思是说念白是戏曲表演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要念出戏曲的韵律和节奏以及人物独特的语气,有其特有的表演难度。本剧充分运用四川方言念白,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使该剧有着浓郁的川味,拉近和观众的心理距离。

在文艺创作中,四川话虽不像粤语那样在全国流行文化中独占一席,但却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具有北方语系的基因,故而呈现南方人和北方人均能接受的独特优势。另外,遍布全国各地的四川人,对四川话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和坚守,成为四川方言的移动传播者。

在本剧表演过程中,四川话的特殊发音及声音的高低起伏、速度的快慢变化及语气语调的轻重转换,使四川方言念白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尤其是其中的俗语和方言极具地方色彩,幽默风趣的童谣充满浓郁的乡土情怀,如“推磨儿,压磨儿,推豆花儿,请大嬢儿,大嬢不吃菜豆花儿……推豆腐,请大母,大母不吃菜豆腐。”不仅唤醒很多观众的童年记忆,还直接参与到故事叙事中,成为对人物身份的艺术化呈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戏剧是人民的艺术。在本剧中,灵活精准的四川方言运用,不仅没有成为和观众的沟通隔阂,反而让川剧艺术更贴近观众,引发同情共振,增强了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成为本剧的亮点。

含义隽永的象征符号,映照世间万象

象征符号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沟通方式,连接起不同文化和心灵的桥梁。在戏剧舞台艺术的表达中,象征符号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隐喻和暗示的力量,超越直观描绘的局限,赋予作品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和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最后一场封箱戏》的戏剧叙事中,万年台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

在《最后一场封箱戏》的戏剧舞台上,以万年台的拆与留为焦点,至少可以感受到3个不同领域的激烈碰撞.

一是生活现实对戏剧梦想的压迫。“学戏终将是梦幻,生活才是撼不动的大山。”在面对名为“生活”这座现实的大山时,一心想给父亲看病、一心想让父亲过上好日子的丫丫,还是动摇了戏剧梦想。

二是现代娱乐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在川剧艺术逐渐没落的时代,林有才做的事情算不得倒行逆施,太多年轻人被现代娱乐所征服,不能切实体会戏剧人“戏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的传统文化情怀。

三是城镇发展对乡村的冲击。伴随着中国社会城镇化高速发展,乡土文明的没落也进入到快车道。如何守护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如何守护传承千年的乡土文明,这座充盈着古朴之美的万年台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

看似古老的川剧艺术,实则蕴含着神秘的智慧和永恒的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镌刻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本剧不仅是要保护一座万年台,而是在试图努力为川剧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新道路,让这座经历了岁月沧桑的万年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文为四川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四川戏剧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郭玉秀,西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

郭婕蕙,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