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摄影报道

10月11日上午,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林中走了一个多小时,庞明建的喘息声越来越重。靠在一棵云杉上,庞明建示意杨本江休整一会。

庞明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大蒜坪管护站站长,杨本江是管护站聘用的护林员。

三年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此后,成都大邑县以靠近西岭雪山的黑水河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设立了下辖10万亩林区的大蒜坪管护站。管护站成立后,原为林业综合执法队员的庞明建,和西岭雪山脚下的村民杨本江成为了固定的巡山搭档。三年来,他们在巡山中见证着林区的蝶变。

封山三年,靠近景区的林区长出了大熊猫的“口粮田”

庞明建体力下降得快,原因是他多背了三台红外相机。

10月9日至10月10日晚,大蒜坪管护区域下了2024年的第一场雪。一年一度的动物“下山潮”即将到来。它们将会走向低海拔林区,保证体温和食物来源。

这也是一年中记录和观测动物种群变化的最佳时机。既不易干扰动物,又能够在野外持续工作,红外相机是最好的观测工具。

时间靠近中午,积雪加速融化,林区的雾气越来越浓。庞明建和杨本江行走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他们轮流挥舞着护林刀,在杂草中努力清出一条“路”。浓雾之中,金属偶尔撞击石头的响动,在大山中激起阵阵回响。

庞明建和杨本江努力要抵达的目的地,是“牛屎槽”(小地名)。这里之前没有设置红外相机。

2021年之前,这里是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大邑县国家森林公园、西岭雪山景区的交界处,保护力度和保护措施配套不足。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牛屎槽区域被划入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开启为期三年的生态修复之旅。

通过无人机巡查发现,在严格的封山育林后,牛屎槽一带不仅植被加快恢复,还出现了不少冷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加上牛屎槽地处山岭南坡,向阳、避风,是冬季大熊猫等动物的理想栖息地。

“大熊猫看到这些,估计笑嘻了。”穿过一片杉木林,杨本江的身前出现了一片冷箭竹。过往一千多天的巡山生涯,让杨本江对大熊猫的“饮食习惯”了如指掌。他说,在接下来的寒冬,这里一定能够吸引大熊猫前来驻足。

期待惊喜,希望能够迎来更多大熊猫和它们的“小伙伴”

在一棵云杉树前转了一圈,庞明建卸下了背包。取出器材,开始安装红外相机。“这片冷箭竹,足有一亩多,是个兽径。”庞明建一边解释,一边和杨本江清理云杉前的杂草,为红外相机留足拍摄角度。

刚刚安完,庞明建好像想到了什么,再次移动了相机的安装位置。这次,红外相机的位置更高、更隐蔽、拍摄的区域也更广泛。

庞明建解释,调整位置的第一个理由,是竹林对面的山梁上已经出现了积雪。

“我们这是距离成都最近的雪豹栖息地,有积雪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雪豹。”清除了竹林前的杂草,杨本江开始畅想:万一拍摄到了雪豹的身影,那将是今冬最大的收获之一。

庞明建接过话头说,除了安装红外相机,今冬明春的巡山密度,也将再次强化。2021年之后,大邑县国有林场部分林区划入大蒜坪管护区,同时划入的,还有28名熟悉当地地形的护林员。转过年来,大蒜坪管护站所有的护林员全部配备了最新款卫星电话、防寒设备等。

“可以说,我们比那些专业登山队也不差啥。”庞明建说,在三年的精心呵护后,这个冬天,大家不仅仅能在牛屎槽看到大熊猫栖身,还能看到雪豹、扭角羚、川金丝猴等大熊猫“伞护”的小伙伴们结队而来。

而这,也是他调整红外相机的第二个理由:川金丝猴和扭角羚等大熊猫的小伙伴们,“破坏力”实在是太大了。

“像是川金丝猴,经常把红外相机弄歪。”杨本江笑笑,“但我们还是欢迎它们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