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咚咚锵

近日,天津市教委公布了各区教育局监督电话、邮箱和公示网址,保障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开齐开足体美劳课程,这透露了一个信号:让学生课间走出教室,不只停留在文件规定上,主管部门要动真格的了。

新学期,多地教育部门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将小课间由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意在通过提供更从容的时间,推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

小课间加量,初衷很好,但不少家长对此表示谨慎乐观。因为早在几年前,天津小学小课间就由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了,结果呢?

其实学校、家长,包括教育部门都心知肚明,小课间学生动不起来,与课间时长短、学校平房变楼房、学生活动场地不足有关系,但不是关键问题。

让学生小课间动起来好处显而易见,走出教室到操场舒展筋骨、见见阳光,舒缓上一堂课的精神疲劳,也有利于提升下一堂课的学习效率,还能减少近视发生率。就是什么都不干,让学生自由在操场聊个天、发发呆都比“焊”在座位上强。

另外,与大课间、体育课集体活动不同,小课间自由活动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社交需求。

当前,不少小学生正常的社交得不到满足,厕所社交、烟卡社交、集臭水社交等各种畸形社交方式泛起,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小课间把学生“箍”在座位上,“圈”在教室里在全国城市中小学是个普遍问题,大城市尤甚。去年,有媒体对北京中心城区的27所学校进行采访调查,至少有超过20所学校对学生课间活动做出限制;包括不准出教学楼、不准出教室、不准在教室内外大声说话和嬉戏打闹等。

为了让学生能在课间动起来,教育部可没少操心,文件规定出了也不少。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说的够清楚、够硬吧,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教育大环境变了,学校、老师怕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难免有个碰擦,万一家长闹起来,教育主管部门不给撑腰,最后买单的还是学校和老师。

学校考量很“理性”:规定再多是软的,不执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优策略”是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与活动自由,以逼近“绝对安全”。

症结很明显,就看“药方”是否对症。家长们上学时都经历过“快乐的课间10分钟”,大多会支持课间学生走出教室,至于个别家长永远会存在,在法律规定很清楚的情况下,学校和教育部门不回避问题的焦点才能治疗“顽症”。

天津市无论涉农区还是市区,都有中小学的小课间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可见事虽难,在人为;症虽重,仍可医。

笔者希望,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监督联系方式,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对不积极开展课间活动的学校给予考核压力、整改动力,让学校放弃顾虑、积极主动作为起来,让学生课间自由活动起来。

最后问一句,如果你的孩子在小课间不能自由活动,你会拨打监督电话举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