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咚咚锵
9月24日起,武汉大学对社会公众及团队进校参观实行新规定,公众在周末及节假日每天的8:30至17:30期间无需预约,刷身份证即可步行入校。
这条消息能引发关注,是因为还有三个月到2025年了,还有为数不少的高校仍然停(陶)留(醉)在几年前的管理模式搞关门办学。
武大是知名高校,校内还有知名景点珞珈山,疫情前,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和游客进校参观。武大打开校门承受的管理压力远大于其他高校,如果武大都能对社会公众敞开校门,从道理上讲,几乎所有高校都可以做到。因此,有网友喊那些还对公众关着校门的高校来“抄作业”。
高校有必要向公众开放吗?当然有必要,这原不应在讨论范围之内。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开放包容。大学自带公共属性,除了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外,将大学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这本身也是大学办学的应有之义。对外隔绝的校园环境、封闭的办学状态,对大学自身发展、对公共精神的培养都是不利的,与带来一点“清净”相比得不偿失。
连大学实体之门都不想、不敢打开,怎能指望其能打开观念之门、学术之门。
疫情结束后,在教育部的鼓励下,包括哈工大、同济大学在内的国内部分高校纷纷取消公众入校限制,通过预约就可方便出入校园,有的干脆取消预约登记身份证入校,都收获不少好评,但还有部分高校仍然抱残守缺将社会公众拦在校门之外。
后者如此执拗的理由是担心校门一旦打开,管理难度就会大大增加,“管理焦虑”就会大大增强,校园秩序安全会受到影响,于是把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当成治校法宝,一关了之,不要太省事。
打开校门会出大问题吗?当然不会,大学校门开放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没出什么问题。只是封闭了三年,咋就不能打开了呢?包括天津在内的部分高校对社会公众开放后,这些学校秩序井然,没听说发生什么乱子。
校门打开会不会增加管理难度?当然会,不然要管理者何用?因为担心增加管理难度就不敢开门,是懒政的表现,也是无能的表现。
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政府关系提出的要求是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对大学要求也是一样,既要打开校门,又要管理好秩序,不能一关了之,也不能一开了之。
既要,又要,甚至还要,这考验高校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
希望那些执拗的高校看看武大在校园开放问题上的做法:一边试错、一边调整优化,尝试在开门与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开始试行社会公众网络预约入校,到后来进一步允许社会公众凭身份证现场预约入校,再到无需预约,是渐进式开放,也让管理者逐渐适应。在入校时间上、车辆上、研学团体人数上都有所限制,既减少对教学秩序的影响,又满足了孩子们对高等学府的好奇向往,打击了“黄牛”,将资源归还给真正需要的人群。
让大学之“学”融入社会之“大”。打开校门不仅是撤去物理空间的一扇屏障,也意味着深度激活大学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
高校对公众放开是大势所趋,能拖一时不可能拖一世,与其以鸵鸟心态一拖再拖引发公众不满,不如向武大等开放的高校学习,根据自身情况,适时、适度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