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琼

《铡侄赔情》是一部有着厚重文化精神传承的传统川剧,无论是题材的传承,还是艺术的呈现,让人看得通透,看得明白,看得尽兴。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传统大戏,在让观众爱上戏曲的同时,也启发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铡侄赔情》是一个断案的故事,故事源于清代小说《三侠五义》,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为京剧,又出现在多种传统剧中。无论以哪种剧种呈现,都广受观众和戏迷喜欢。不仅因为剧改编成功,更因为这个故事关乎天下百姓最在乎的大事——天理国法与人情。包拯断案,对普通百姓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尤其是在各种剧种各个剧团无数次演绎的情况下,9月11日—12日,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上,遂宁市川剧团的《铡侄赔情》还能赢得观众十足的喜爱,足以证明这部戏的巨大成功。

自古以来,善断案者有盛名,本剧主人公原型历史人物包拯自不用说。早在西周时,就有《诗经·召南·甘棠》赞扬与周公齐名的召公经常在甘棠树下公平断案而得到百姓的爱戴。孔子曾作为鲁国司寇,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凡是善于断案者,必然也是得民心者。得民心者,必然是德高望重者,必然是顺乎天理人情者,必然是善用国法断案者。

在川剧《铡侄赔情》中,将天理国法与人情讲述得十分明晰,足以引人深思。

连续两天上演的《铡侄赔情》,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舞台背景非常简单,大多数时候,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前半部分主要是包拯和包勉,主要讲“铡侄”;后半部分主要是包拯和嫂娘,剧情是“赔情”。舞台上的道具非常简单,前半部分主要是县衙大牢里的简陋场景,后半部分虽然在包拯府上,但道具是中国戏曲最典型的“一桌二椅”。

在主要靠演员唱词和少量念白表现剧情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年轻观众的心的,是唱词的精彩和旋律的美妙。唱词的精彩,无疑是最吸引人的。编剧胡成德有着多年舞台表演经验,曾和徐棻一起合作创作过剧本《庄周试妻》。这次担纲《铡侄赔情》剧本创作,将剧中的忠孝节义、天理国法与人情写得入木三分。

无论是在前半部分,包拯揭露包勉贪赃枉法时,除了摆出其犯罪事实,让其无可狡辩外,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观众入情入心。包勉曾经是一位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的士人,曾经也一身正气,将恶霸贪官绳之以法。这是仁爱,是忠诚,更是民心所向,也是律法。所以,当包拯查明一切时,将天理国法与人情一一分析给包勉时,终于让包勉悔恨。

唱词主要围绕这几方面来写,包勉能明白的,观众自然能明白,因为由古及今,中华民族的情感道德是一致的。包拯和包勉所交流的,也是我们在当今社会能感受到的,所以自然能被剧情深深地吸引。

如果说前半部分更突出天理与国法,后半部分感人至深的,则是天理与人情。嫂娘王凤英对包拯恩重如山,但包拯却下令铡了她唯一的儿子包勉。包拯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但内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包拯,在顾及嫂娘情感的情况下,用关怀与孝心让嫂娘内心释然。

这里可见嫂娘的义与包拯的孝,这两种道德也是天理使然,也是人情所归。胡成德将忠孝仁义写得深刻透彻,融情于理,顺理而成章。正如朱熹所言:“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所以,尽管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两位演员,唱词的厚重、义理的精深,却让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从《铡侄赔情》,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中华传统社会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天理国法与人情的统一性。

作者简介

郑建琼,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