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

由胡玫执导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自暑期上映以来,争议不断。影片以“白茫茫一片”的雪地开始倒叙,以黛玉泪尽而去为大结局。在胡玫看来,影片的受众主要为年轻观众,旨在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红楼梦”。

从观影反馈来看,目前褒贬不一。称赞者认为,把宝玉出家放在开头、将宝黛初见留待片尾是巧妙的设置,并用年轻人喜欢的爱情叙事来诠释悲剧;批评者则认为,影片一味堆砌原著名场面,以网感短视频的风格进行剪辑,而故事主线又是“阴谋与爱情”的混杂,演员表演、人物妆容和布景都难掩粗制滥造的“影楼”质感。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中,《红楼梦》可以说是尤为特殊的一部,晚清时期有“开言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20世纪初有胡适的“新红学”等。《红楼梦》早已深入国人内心,广大读者对《红楼梦》中的人物魂牵梦萦。因而《红楼梦》的影视改编要接受观众检验的第一关,便是演员的形象、气质是否符合曹雪芹的设定。

先不提王文娟(越剧电影版)、陈晓旭(电视剧版)林黛玉珠玉在前,单看《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中,饰演林黛玉的演员公开表示心中的林黛玉“挑战传统、离经叛道”,而薛宝钗的演员则称宝钗最大的遗憾是“未能觅得良人结好姻缘”,似乎没有真正理解角色,这也是观众对《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几位主演颇为不满的主要原因。

反观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演活”林黛玉的陈晓旭,为贴近角色亲自写下人物小传与读书笔记。数十年过去,当初演员的纯粹之心似乎再难寻觅。

除去选角外,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对原著的颠覆性解构,也是致使其遭遇群嘲的重要因素。《红楼梦》原著鸿篇巨制,其人事纷杂、情节曲折本就难以压缩到两小时的篇幅。改编的合理性在于,原著确有一条主线,即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为难处却在于,这一悲剧是在丰富的世情描摹中循序渐进,才格外动人。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抓住了这一爱情主线,却在立意上做出不一样的解读:以“阴谋与爱情”为主线去整合整体情节。有网友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悖离了曹雪芹《红楼梦》整体艺术思维,导致影片沦为“四不像”的青春爱情糖水片。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既因其历经岁月淘洗,具有思想上的穿透力、情感上的感染力,更因为与一代代读者和观众同频共振、共同成长。将名著影视化、年轻化的初心诚然可贵,但要抓住年轻观众仍需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当前,中国影视市场欣欣向荣,名著必然会被不断解读、不断呈现。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需要走进曹雪芹的精神世界,只有真正理解“辛酸泪”,用心表达“其中味”,才能经得起观众的评判与岁月的审视,成就一代人心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