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阚莹莹

品牌主角


地处北纬31度的巴中市通江县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温和气候成就了通江银耳独特的品质。


历经1000余年发展,通江银耳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江县委、县政府不断提升通江银耳品牌价值,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举行的2024食用菌全产业链(厦门)创新博览会上,“2023中国食用菌产业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榜单”正式发布,通江银耳再获殊荣,拿到全国第四的好位次。

地处北纬31度的通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大巴山南麓、秦巴山区腹地,气候温和、有霜期短、湿度大,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合银耳的生长,银耳也成了当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迄今,“通江银耳”已连续3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地标产品品牌百强”名单,2024年区域品牌价值达87.82亿元。

在通江县,一朵银耳是如何“出圈”的?

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温和气候成就了通江银耳独特的品质。

科技创新,打造“品质底色”


5月初,通江县陈河镇陈家坝村,一朵朵银耳附着在整齐的青冈段木上,等待着几个月后的采摘。段木银耳选用生长7~8年的青冈段木接种,在通江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每年接种数量可以达到100万袋。

“长久以来,段木银耳的接种技术水平不高,靠天吃饭的问题难以解决,产量低,农民收入低。”通江县银耳协会会长李斌介绍。

质量是品牌的第一关。1997年,通江县建成全国唯一一家从事段木银耳科研的基层科研单位——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银耳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重点突出品种选育、栽培创新、品质提升、标准研制等技术研究。

品种是关键。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合作,建立“李玉院士团队通江银耳研究中心”。同时,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合作,成功选育银耳CA3、川银耳1号、川银耳2号、川银科3号、川银科4号等高产优质新品种,解决通江银耳人工栽培产量低,收成无保障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统一质量标准,通江县先后发布《通江段木银耳耳棒生产规范》《通江银耳栽培基地建设规范》等国家、地方、团体标准,以及干制食用菌、蒸馏酒等企业标准。通江银耳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辨识度进一步增强。

明确“出山”路径,擦亮“金字招牌”


随着通江银耳质量、规模提升,如何让这个地方特色产业更快更好地“走出”大山,成为通江县的“金字招牌”?

2024年“通江银耳”区域品牌价值达87.82亿元。

2022年,通江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发展路径,明确提出“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

“段木银耳强品牌”,是瞄准段木银耳的传统种植优势,占领高端市场。通江县明确,段木银耳主打高端药食同源市场,当地制定地方标准13项,其中8项被列入国家标准。同时建成产业溯源、产品防伪、品牌监管体系,确定通江段木银耳四级价格体系,保持通江银耳高品质高价值传统优势。

“木屑银耳深加工”,聚焦通江银耳高端产品“叫好但不叫卖”的发展短板,以“木屑银耳”工厂化生产方式提升产量,主打精深加工市场。围绕“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三大主攻方向,开发系列产品。目前,全县实现袋料银耳规模化生产,年产量可达2000吨以上,产值超10亿元。

“依托通江县优质的银耳种源和丰富的青冈段木资源,在保护扩大通江段木银耳核心原种场的基础上,引入企业通过青冈木木屑规模化发展袋料银耳。这一方式在提升通江银耳产量的同时,还能保护通江银耳品牌。”李斌介绍。

如今,通江县已建成通江银耳(食用菌)省级四星级园区,培育35家从事通江银耳生产、加工的新型经营主体,引进8家优质企业。接种段木银耳100万袋,木屑银耳5000万袋,开发银耳羹、银耳饮料、银耳面膜等7大系列30余个产品,综合产值35亿元。

品牌大咖说



通江县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 文显成


“养在深山无人知”“抱着金饭碗没饭吃”,这是农业品牌打造的痛点、难点,通江银耳也不例外。那么,走出大山的通江银耳做对了什么?


要数量,还要质量。我们成立了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与全国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品种、栽培技术等研究。这对于提升通江银耳的产量和质量发挥了关键作用。


其次是针对不同消费市场分类施策。我们确定了“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发展路径,全方位占领银耳消费市场,帮助通江银耳更快更好走出大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