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观察 李睿
3月5日,川观新闻记者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获悉,《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国土空间规划是什么?
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部“多规合一”的规划,融合了原来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等多项规划内容,形成“一张蓝图”。通俗来讲,小到家门口是建绿地还是盖商场,大到城市发展整体的定位走向,都需要通过空间规划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它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出行等都息息相关。
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规划》是绵阳市第一版“多规合一”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际上,《规划》不止于空间布局设计,也擘画出绵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
在省政府对《规划》的批复中,绵阳的功能和定位清晰可见——聚焦建设成渝副中心,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绵阳城市风貌
此外,批复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等方面也作出了明确要求:
在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方面,到2035年,绵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23.2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57.8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572.1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543.23平方千米以内。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规划图
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方面,绵阳市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一核一圈、三区两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加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保护,依托西北部山区、中部盆地、东南部丘区,构筑差异化农业发展空间,筑牢涪江上游、岷山横断山脉生态屏障。发挥中心城区核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县(市)联动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城乡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全面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水平。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在加强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方面,重点保护好绵阳、江油、三台、平武历史文化名城,郪江、青莲等历史文化名镇,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的城乡风貌,彰显科技资源丰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城市特色。
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面向未来,绵阳如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绵阳城市风貌
《规划》提出,绵阳将在农业空间方面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去杂提纯、化零为整,集中连片造大田,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筑牢“天府粮仓”。生态空间方面重点围绕岷山横断山脉生态屏障和涪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点突出多层次、全覆盖、多功能的生态空间格局。
而关于城镇空间与中心城区布局方面,在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城镇空间延续择水而栖、拥江发展的历史文脉,以人居环境安全为前提,尊重城镇化变化规律,正向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空间格局,引导城镇集约高效、高质量发展。绵阳将依托“三江环绕、四山环抱”的山水生态本底,延续城市沿“Y字型”河谷拥江发展的现状特征,确定中心城区范围295.31平方公里,按照中心圈层集聚高效、外围组团山水相融、产城融合的思路,构建“两带、双心、多组团”的科技城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科技创新结构图
接下来,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全面推进《规划》实施,强化社会监督。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实提高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全面推进规划从编制向实施管理的转换。
(图片由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