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广汉金鱼公社的村民干了件大胆的事

这一“包”载入中国农村改革史册

6月16日,在位于广汉市金鱼镇上岺村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金鱼镇党委书记王一正着手该园区内一处新的乡村旅游打卡点——稻香公园的全面开放事宜。“这里有已完工的稻香研学院、大地艺术景观、都江堰微缩景观、土地改革陈列馆,目前已有部分项目开放,预计七八月全面开放。”王一透露。

稻香公园旁边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机耕机收稻麦、无人机喷洒农药已是常态。金鱼镇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衔接,家庭农场参与,社会化服务跟进”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翻开农旅融合新篇。

在王一看来,40多年过去了,改革精神一直在金鱼镇薪火相传。

1969年,时任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在金鱼公社调研农业生产。金鱼镇政府 供图

群众搞的这个尝试可行

上世纪70年代,“干多干少一个样”“出工一窝蜂,下田磨洋工”曾是广汉县金鱼公社(现广汉市金鱼镇)的常态。用时任金鱼公社十一大队(现凉水井社区)六队会计叶常理的话说:“半年碰一次荤腥,种什么全要听上面的。”

1976年,金鱼公社十一大队九队干了件大胆的事——把生产队的田埂分给社员经营。十一大队六队瞧见九队这么干,也有样学样召集社员抓阄分田埂。

这样的尝试改善了社员们的生活,粮食也有增产。制度松绑后带来的变化,让当时广汉县的主要领导看到,并且认为,交给群众自己搞的这个尝试,可行。

1978年初,广汉县委在金鱼公社启动“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每组完成产量指标后,超产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社员,把生产的主动权交还给农民,这也是后来在全国多地流行的“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初始模式,为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有益经验。

1978年,广汉县金鱼公社十一大队一队社员领取预分现金。 金鱼镇政府 供图

金鱼经验中潜伏着“怕”

“金鱼经验的三句话,每句话都潜伏着一个‘怕’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岳忠曾在公开文章中提到这段往事,所谓“分组作业”强调在生产队的“五统一”(统一生产计划和主要技术措施、统一调配劳动力、统一调配肥料、统一调配固定生产使用、统一分配)下的作业组,回避“四固定作业组”(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牲畜、农具、劳动力进行统一调整和固定);“定产定工”,以定代包,回避一个“包”字;“超产奖励”强调生产队统一分配,作业组不是核算单位,只是超产部分奖励给作业组成员。

而潜伏的担心害怕,很快就打消了。就在试点当年,金鱼公社粮食增产,农民人均收入有了增加,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979年10月,四川省委发出100号文件,在全国最早提出“可以包产到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实行奖赔责任制”。

发出中国农村改革先声

到1981年,金鱼公社全部实现“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1982年,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省推行。

以金鱼公社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四川农村改革率先起步,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推动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21世纪,四川进一步完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扶持力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注入了新的活力。

【拾珠】

一条广告掀起国营企业改革“热潮”

“本厂各种精密、高效单轴自动车床专供钟表、仪器仪表、无线电元件、照相机、打火机、玩具等各种行业加工轴类零件时使用……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左下方刊登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条广告,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1979年6月25日,四川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一则向国内外订货的商业广告。普什宁江 供图

把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这类广告现在看来司空见惯,当时却引起不小的风波。原来,计划经济时代,位于四川都江堰的宁江机床厂年产能逐渐升至上千台车床,但在“统购统销”的管理体制下,企业产量不断压缩,有劲使不出。与此同时,当时国内有的制造厂用户急需车床,计划内渠道得不到,自己生产却由于专业能力不够,生产的机床质量不达标。这样的窘境一直困扰着宁江机床厂领导班子。

1978年10月,四川率先在全国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宁江机床厂等6家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成为首批试点企业。1979年,时任宁江机床厂领导班子经过集体讨论,一个大胆想法冒了出来——“在媒体上打机床销售广告,寻求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

突破传统观念并不容易。“你懂不懂马列主义?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商品,这是马克思说的。”有领导甚至拍着桌子质问当时的厂长刘伦宝。不少人听说宁江机床厂想冲破生产资料不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禁区,也不看好。

在四川省委和机械部领导大力支持下,广告得以横空出世,不仅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买卖双方不见面销售方式,也打破了机电产品按国家计划指标分配的办法。

很快,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四川,全国各地渴望得到机床的用户寄来数千封信件表达订货意愿,给企业注入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轨的强劲动力。原宁江机床厂副总工程师、高级机械专家李才银回忆,当年6月25日到8月15日,签订了上千台机床的供货合同,员工工资飞速上涨,原本经济状况捉襟见肘的宁江机床厂一下解决了全年“生计”。

诸如此类的成效,坚定了我国持续进行国营企业改革的信心。

1979年8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产销直接见面 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普什宁江 供图

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拉开序幕;1980年9月2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批准从1981年起,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开,使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经过多年发展,当年的国营宁江机床厂已成长为我国中小型精密机床研究、设计、制造的知名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具备年产值超10亿元的精密数控机床产能。

【读档】

●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1978年,省委决定在工业方面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允许企业在国家计划之外自主安排生产,采购所需物资,多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在企业增收时可以提取不同比例的利润留成自行支配。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床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四川第一棉纺印染厂六家企业(又称“老六户”)被确定为首批试点企业。经过3个月的实践,六家企业利润普遍获得较大增长。这是全国最早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尝试,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

●发行四川第一张股票

1980年,我国第一家经地方批准成立的股份合作公司——四川蜀都股份公司在成都成立,标志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全面展开。为了募资建造蜀都大厦,公司对外公开发行股票“蜀都大厦”,每股一万元,这是四川改革开放以来发行的第一张股票。

●三星堆大发现

1986年7月-9月,广汉县三星堆一、二号两座大型祭祀坑发掘出土文物1000余件,把古蜀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这是自1929年三星堆遗址开始发掘以来最大的一次发现。

●绵阳科学城建设启幕

1989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在绵阳建设科技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迁建工程经国务院批准,在绵阳正式动工兴建;12月22日,张爱萍再次到绵阳视察“科技城”建设,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基本建设上要进行大的布局调整的决策,要求将“科技城”的建设与市中区的建设结合起来。1992年2月19日,绵阳市成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其经验和模式,为其他同类城市提供了示范。

●成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1995年9月15日,四川省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竣工并正式通车。成渝高速公路历时五年建成,工程总投资39.5亿元,全长340.2公里。成渝高速公路是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的重点公路项目,也是交通部规划的“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上海至成都公路的一段。

本版撰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