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玛花开,幸福来!
这是注定被重重标记的一天——2020年11月17日,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16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这是一份跨越历史的答卷。四川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克难奋进、砥砺前行,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四川战役!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伟大战役。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无数负重前行的身影,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巴蜀大地上书写了四川战胜贫困、圆梦小康的壮丽篇章!
昭觉县“悬崖村”村民从安全牢固的钢梯上下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 摄
坐标: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
脱贫攻坚展看彝区巨变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
6月10日至11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在凉山州召开。在会前的分组实地考察中,各组都在西昌市参观了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索玛花开幸福来》。该展分“不忘来时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四个部分,布展面积达2800平方米,以图文展板、音视频、实物、数据库等展陈方式,讲述凉山州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发生的巨变。
攻坚
不落一村一户一人
还未进入展厅,就能看到陈列在展厅外的一个挖掘机残骸。讲解员贾丽就从这里开始讲述凉山脱贫之难,“这是在修建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时,坠崖的部分挖掘机残骸。”
阿布洛哈村,位于金沙江大峡谷深处,三面环山、一面临崖,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过去,村民出村要沿着羊肠小道步行3个多小时,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为给这个村的65户共253人在绝壁上修建一条3.8公里长、4.5米宽的通村公路,2019年11月底,在国家和四川省应急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一架租用的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飞赴凉山,通过这架直升机,3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2台空压机和2台潜孔机被陆续投放到了村里。最终,天堑变通途。
“我们将它(挖掘机残骸)陈列在这里,代表着铮铮铁骨、一往无前的精神,以此向这场脱贫攻坚战中的每一位奋斗者致敬!”贾丽说。
阿布洛哈村的道路变迁,是凉山州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凉山地处高海拔内陆山区,多山少坝,自然环境恶劣。作为深度贫困区之一的凉山,严重滞后的交通条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也是最大的短板。一条通村路,也是致富路,一头连的是党心,一头连的是民心。
脱贫攻坚,不落一村一户一人。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如今承诺兑现,至2020年底,凉山州所有贫困村退出,所有贫困县摘帽。
忠诚
三十八人用生命共赴使命
脱贫有多难,凉山就有多拼。在展厅二楼,有一块灿若星河的名字墙,81585名扶贫干部的名字流动、闪烁,如同迢迢星河中彼此呼应的光芒。这些年来,这群“携梦想出发,带初心归去”的扶贫干部奔走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不怕流汗、流血,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生命。据统计,2016年以来,凉山州已有38名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殉职。在名字墙一侧,点亮着38支蜡烛,摇曳的烛光似乎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有人坠下山崖,有人疲劳心梗,有人用笔记本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这些人中,最年轻的两人才22岁,这是青春的年龄。聂帅和梁恩宇都曾是雷波县规建局农村安全住房建设技术指导员。2016年9月6日,他俩冒雨前往雷波县长河乡,到竹杆窝村指导21户精准扶贫建卡贫困户易地搬迁安全住房建设,途经山棱岗乡田家湾村小地名莫依席的危险路段时,因道路湿滑、能见度低,车辆坠入了山崖……
“他走出家乡又回到家乡,最后牺牲在家乡,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命运。母亲难过的时候,我安慰她说,弟弟是英雄。”梁恩宇的姐姐梁恩雪对记者说。
驻足在一支蜡烛前,眼见一排整齐的笔记本,一共89本。这是布拖县原副县长冯辉留下的。2019年9月28日,冯辉因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梗去世,时年45岁。
这些笔记本中,与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发展有关的工作记录,内容翔实。去世前的9月27日那天,他写道:“初心如何守,使命怎么担,差距在哪里,怎么抓落实”,这四句话的下面还画上横线,并注明“态度正、速度快、力度狠、精度准”。在这份笔记左边的页面上,他单独写下:“佛山帮扶资金,明年帮扶项目,提前谋划”并画了一个五角星的着重号……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场上,这些牺牲干部以“生命赴使命”,用担当尽责和宝贵生命,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坐标: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从四川消费扶贫馆“买”进大山深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倢
“多卖一点,就是多帮一点”“消费助扶贫,人人皆可行”……走进位于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四川消费扶贫馆”里,就能看见这样的扶贫标语。这个四川首个消费扶贫馆于去年9月4日开馆。
四川消费扶贫馆建成面积20000㎡,开设有“三州”蔬菜、菌类、省内菜、牛羊肉等大宗扶贫产品交易区。
步入馆内,各地商品琳琅满目:松潘的莴笋1.2元/斤、喜德的洋葱0.7元/斤、盐边的芒果5.5元/斤……由于采用贫困地区直供模式,农产品品质有保障,还少了“中间商赚差价”。市场连着两头,一头连着成都,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进大山深处;一头连着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有了畅通的销售渠道。
四川消费扶贫馆建成面积20000平方米,开设有“三州”蔬菜、菌类、省内菜、牛羊肉等大宗扶贫产品交易区,囊括产品销售、分装仓储、信息发布、合作洽谈等综合功能。其中,产品展销厅以地域划分,分成多个扶贫产品展区。
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副董事长、总经理王驭未介绍,四川消费扶贫馆与上游建立了直接购销的合作模式,并设置有专业的扶贫企业对接小组,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目前四川消费扶贫馆已有60余家企业入驻,涉及全川五大经济区21个市州,入驻产品共计1200个,持有“四川扶贫”商标授权书达768个,进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639个。2020年,四川消费扶贫馆大宗扶贫产品交易区销售川内“三州”等扶贫区域农产品42万吨,交易额超33亿元,实现销售干货预包装产品400万元。
成都益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游光甫说,扶贫馆以产业扶贫为中心,利用线下批发市场和“惠民白家”线上销售两大平台,实现了对全川21个市州提供扶贫区域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和规模化指导、扶贫成果展示展销、农副产品物流配送、国内合作渠道推广、生产销售数据交互等全方位服务。
正是有了各方的通力合作,现在四川消费扶贫馆依托市场内扶贫产品展示展销专区、益民菜市、直播带货、自有电商平台“惠民白家”以及深农集团在全国的批发市场网络体系,让四川扶贫特色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坐标:昭觉县三河村
讲述
感恩奋进 未来三河乡村美
讲述人: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
脱贫致富后的三河村村民。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云摄
凉山简直是这几年的热土。前些天,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在凉山召开,大会还组织了部分参会人员到我们村考察。一位三年前曾经到过我们村的考察人员告诉我,变化很大,三年前的泥泞小路,现在变成了宽阔大道,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我听后非常感动,三河村的变化,一点一滴都摸得着、看得见。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偏远、闭塞、落后的贫困村庄。受益于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我们感恩奋进。如今,三河村实现了历史性变化——当年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在山间回荡,脱贫致富的喜悦在贫困群众的脸上绽放。
村里的小路旁,现在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树林。6月,这片桃树林已经挂果。你到村里去看看,变化和感受就更明显。群众的新房里,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我们村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至高荣誉,我们很振奋,一定要牢记党恩,继续奋斗。
未来咋做?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既要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要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生态种植养殖这条路我们已经探索得很成功了,要继续走下去。坚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互相利用、互为补充、互动发展,种养结合,走生态种植养殖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一轮的东西部协作中,由浙江宁波余姚帮扶昭觉,他们已到过三河村,我们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帮扶力量,推动智慧信息化平台建设,用科技赋能安置点治理,提升基层党建服务能力,提高村子治理效率,充分发挥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教育培训党员和服务群众的主阵地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强化农民在农业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在融合中获得最大利益。
目前,三河村还以记录村子变化为重点,将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开发感恩奋进文化旅游线路,村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商铺、彝家乐等经营设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帮助群众就近就业,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未来,西昭高速贯通后,我们三河村到西昌只要半个多小时。到时候,全村将迎来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春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 整理
本版撰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 雷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