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共四川省委公开成立

在国统区公开树起一面旗帜

从重庆的解放碑一路向北,沿着民生路步行十多分钟,便可见一栋深灰色的三层楼房,这里就是《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从南京辗转武汉再到重庆,《新华日报》的出版发行几经周折。

视线从重庆拉回成都。花牌坊街191号,四川省档案馆坐落于此。1546份新中国成立前的《新华日报》被保存于此,时间从1943年1月1日到1947年2月28日。

从1946年5月起,重庆《新华日报》一度成为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这要从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成立的省级党组织——中共四川省委说起。

1946年4月,中共四川省委在重庆成立,这是当年在国统区唯一公开的省级领导机关。图为省委机关驻地曾家岩50号。  董楠 摄

公开成立,表明履行“双十协定”的诚意

1946年4月22日,中共四川省委召开第一次会议,重庆局书记董必武出席,代表中共中央宣布中共四川省委成立,吴玉章任书记,王维舟任副书记。成立后的中共四川省委承担南方局的部分工作,领导《新华日报》和西南地区党组织。

一周后,4月30日,周恩来在离开重庆前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中共四川省委的成立,吴玉章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身份与大家正式见面。这是中共在国统区唯一公开成立的省级领导机关,也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

为何此时公开成立中共四川省委?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王强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经过43天的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1946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还都南京。为了适应中共中央南方局东迁南京后领导四川及西南地区革命斗争的需要,同时为了开展“合法斗争”的需要,南方局报请中共中央批准筹建中共四川省委。

根据“双十协定”中“关于如果条件真的成熟,中共从四川开始逐渐把各省的省委都公开起来”的协议,中共中央公开成立四川省委,以此表明中共对履行“双十协定”的诚意。在不少党史专家看来,中共中央决定公开成立四川省委,既是对国民党当局反应的试探,也是“作广大的合法斗争”的试点。

一面发展党组织,一面发动对敌斗争

成立后的中共四川省委,一面指导各级党组织贯彻执行稳慎吸收、逐步扩大的方针,进一步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一面根据国统区的形势和群众运动的发展态势,因势利导,通过党的外围组织或进步团体,发动大小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1946年5月18日,中共代表团和南方局东迁南京,中共四川省委与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合署办公,直接领导中共重庆市委、成都工委、巴县中心县委、下川东工委、南充工委、川北二工委、川南地工委、仁(寿)华(阳)彭(山)特支及仁寿籍田地区等党组织。

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郑丽天说,在吴玉章、王维舟的领导下,中共四川省委在群众中的声誉越来越高,国民党统治当局对之则日益惶恐。吴玉章和王维舟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之下,也成为敌人“必欲除之”的重要对象。

1947年2月27日、28日,国民党政府先后正式通知中国共产党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担任联络工作的代表全部撤回。至此,国共和谈宣告完全破裂。3月8日至9日,经中央同意,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和《新华日报》馆工作人员共计380多人,先后撤离重庆返回延安。此后,四川各级党组织坚持独立开展斗争。

【拾珠】

这份72年前的珍贵档案见证成都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27日,成都宣告解放。在成都市档案馆,珍藏着一份72年前的珍贵档案。这份5页的档案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成都的史实,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于接管成都应注意事项的规定》。成都市档案馆供图

“这份珍贵档案就是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制定的《关于接管成都应注意事项的规定》(下称《接管规定》)。”6月中旬,成都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为我们解说了这段历史。

1949年11月初,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正式发起解放大西南的战役。经过成都战役,成都得以解放。如何建立新的政权和社会秩序?《接管规定》应运而生。

“成都是中国西部的政治文化中心,此次解放后,即将永远为人民所有。因此我们进入成都,必须恪守并正确执行党的政策,迅速建立革命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并使一切企业迅速复工、学校迅速复课……这就是我们接管工作的总方针。”成都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党在接管成都之初,就把稳定、恢复和发展民生作为主要工作。

《接管规定》还明确提出“全体入城干部与勤杂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约法八章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十二条‘入城守则’,必须保持朴素刻苦联系群众的作风”。还提到了具体举措,例如“不得接受任何馈赠,不经批准不准随便请客送礼”“不得个人私自进出娱乐场所”“不得沾染官僚习气”。此外,《接管规定》还制定了“拟定借粮征粮办法,预为筹集粮食,供应接管成都需要”的保证粮食供给的方针,为接管成都后保证供应、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民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份得以完好保存的珍贵档案,让今天的人们能够了解到,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对接管成都工作中的诸多方面制定了明确而详细的方针和具体措施。正是这一条条严格的规定,有力保障了成都在和平解放后,迅速建立起新秩序,实现了平稳过渡。

【读档】

四川第一个省级党组织成立

1926年2月,四川第一个省级党组织——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重庆地委”)正式成立,杨闇公任书记,冉钧任组织部主任,吴玉章任宣传部主任,杨闇公、冉钧、吴玉章任执行委员,程子健、李嘉仲为候补执行委员。从此,中共重庆地委接受中央委托担负起领导四川全省党组织的重任。

中共重庆地委的成立,是四川党的历史和革命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实现了全省分散的党组织和团组织的统一领导,各地党组织继续建立和发展,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到1927年3月,党员已由上年7月的42人发展到400多人。在中共重庆地委的领导下,四川共产党员大力推动四川国共合作和大革命运动的开展,使四川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举行泸顺起义

1926年11月,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成立,杨闇公任书记,朱德、刘伯承为委员。在军事委员会策划下,12月1日和3日,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先后爆发。起义军明确宣布拥护和参加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刘伯承指挥起义军英勇作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使秩序混乱的泸州面目为之一新。革命的泸州声名远播,成为四川反帝反军阀的重要阵地。

泸顺起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由共产党领导,在四川军阀部队中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起义,是共产党力图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的尝试,促使了部分四川军阀参加国民革命,策应和支持了北伐战争,同时成为党在大革命时期争取、改造旧军队的一个范例,为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军队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南昌起义的先声。

红军长征过四川

四川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地区之一。自中央红军1935年1月进入川南,到红二、红四方面军1936年8月离川北上,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近20个月,全省69个县(区)留下红军足迹。四川是红军长征途中自然环境最恶劣、历时最久、行军总里程最长、活动地域最广、发生战役战斗次数最多、召开会议最多的省份,谱写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脍炙人口的英雄史诗,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凝结地。

形成“四坝一庄”

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随着文化重心的西移,许多学校、文化团体和文化人士云集四川,形成了大后方文化人集群。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四川党组织,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开展了对大后方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推动大后方抗战进步文化的发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知识分子,推动各种民间抗战文化团体的建立。在党的领导下,在四川形成了以“四坝一庄”(即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宜宾李庄)为中心的四川著名抗战文化区。《新华日报》是大后方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聚集了众多的进步文化工作者,他们高喊着“抗日、团结、民主”的口号,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是加速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催化剂”,为争取中国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抢米事件”发生

1940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成都制造了“抢米事件”,造谣诬陷共产党,车耀先和罗世文同时被捕,先后囚禁于贵州息烽和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8月18日,他们被特务秘密杀害于渣滓洞松林坡。车耀先又名车荣华,在成都开设“努力餐”餐馆,是成都有名的抗日群众领袖。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1936年,发起成立“成都各界救亡联合会”;1937年1月,创办《大声》周刊,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1937年12月,中共四川省工委成立后,车耀先和罗世文致力于上层统战工作。

本版撰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