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高杲 寇敏芳 徐莉莎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诠释,更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每年人均收入从仅够保障“柴米油盐酱醋茶”基本生活的两三百元,一路飙升至两三万元,鼓起来的“钱袋子”,伴随着日益变美的山山水水,共同构成安逸的天府新生活。

小康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勤劳勇敢的普通人,对小康的理解最真实,感悟最深刻。本版讲述4个人的小故事,记录平凡人生活、工作的幸福变迁。

南充市嘉陵区世阳镇过脚垭村,游客脸上挂满了笑容。余中华 摄(视觉四川)

放下猎枪

他带着一家三代反盗猎

【人物名片】

余家华

阿坝州茂县凤仪镇茶山村村民,第一个加入世界探险者俱乐部的中国护林员,从1995年就开始义务保护野生动物至今

余家华带领巡护队在野外开展巡护工作。受访者供图

【故事】

“上个月刚出去巡了一次山,还抓到一名非法盗猎者。”6月15日,趁着在家休息,阿坝州茂县凤仪镇茶山村村民余家华进入田间打理着自家的青脆李,为一个月后上市做准备。

作为第一个加入世界探险者俱乐部的中国护林员,从1995年就开始义务保护野生动物至今的余家华,定期组织人员巡山,还经营管理着十多亩李子树,合作发展了牦牛等致富产业。几十年来,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了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以及九顶山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变迁。

“先是清油,后来是煤油,现在是电灯。”摁开开关,日光灯将宽敞的堂屋照得通亮。

以前九顶山附近村民不得不上山打猎谋生,青少年时期的余家华也是一名猎手。“1983年土地分到户,我们就种了玉米等作物,慢慢就不愁吃穿了。”余家华说,眼看九顶山上几万亩的植被遭破坏,野生动物数量也急剧下降,他放下猎枪,开始巡山反盗猎,一家三代人上阵。他还倡导成立了一支农民巡护队,发动周边4个乡镇13个村庄共计500余村民参与巡山,守护着九顶山200平方公里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后来,野猪、小麂、红腹锦鸡等动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他们身边。

野生动物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余家华和周边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持续改善。2007年,余家华推倒住了几十年的土墙房,建起了两层高的砖房。

余家华种植了10多亩李子,去年卖了8万元。他还和兄弟家合作养殖了200头牦牛,又能得到一笔收入。“现在子女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工作,我继续在这里守护大山,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珍藏近10万张交通卡

他见证着四川公交变迁

【人物名片】

胥思广

成都资深卡迷,收藏有近10万张川内各式交通卡

胥思广的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故事】

胥思广把一张张交通卡放在一张不大的纸上,这些是从他收藏的近10万张川内各式交通卡中挑选出来的。

一张泛黄的纸质月票,上面能清晰地看到年代和类型——1958年第4线专线月票,起点站望江楼,终点站北巷子。

1952年,十几辆旧货车改装的公共汽车,从梁家巷到盐市口,拉开了成都公共交通的序幕;1956年,成都公交开始发售月票;1957年,增发了针对不同群体的专线月票,第1次提出了个性化服务的概念……

纸上留有一个空位,胥思广告诉记者,是留给即将发售的天府通建党100周年纪念卡的。

有两张卡备受胥思广钟爱,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一张是2010年发售的成都地铁1号线开通纪念卡,另一张是2020年底发行的成都地铁超过500公里纪念卡。间隔的10年,是成都地铁高速发展的10年,截至去年12月,成都地铁共开通12条线路。

近10万张交通卡的收藏,胥思广最直接的感受是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便捷。卡片越变越小,材质越来越轻,更便于市民携带;乘车的范围越来越大,从最初的5条线路到如今的四通八达,从单一的公交、电车到现在的多种交通工具,更便于市民出行;卡的功能越变越强大,从纸质到IC卡再到电子卡,从乘坐功能发展拥有购物、缴费等智能功能,更便于市民生活。

承包田从2亩到1000亩

他靠种地过上好日子

【人物名片】

黄明水

德阳广汉市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黄明水的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故事】

黄明水今年63岁,10多岁就跟着父亲下田种地。从最初的2亩承包田,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从普通农民到“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在他和乡亲们的努力下,他的家乡广汉成为了成都平原上的“天府粮仓”。他本人也靠着种地过上了幸福生活。

广汉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后来,农民出门打工的人多了起来,土地有被舍弃和撂荒的迹象。黄明水包下2亩地,成为了村里最早的承包流转户。当时有人说他傻,别人进城买房,他却泡在田里,一心一意守着秧苗。他却说:“都不种田,吃的从天上掉下来?”

2000年,他麻起胆子,以每亩100元的租金承包了村上64亩良田,租期20年。第一次尝试就遭遇了失败,品种产量低,亏损了近2万元。黄明水却丝毫没有气馁,他迅速调整种植结构,决定冬种小麦、夏种水稻。结果这一调,就调出了一个全国种粮大户。凭借对种植技术、种植品种的苛刻要求,规模化种植迅速见效,第三年就填平了之前的亏损。此后,黄明水不断扩大规模,截至目前,他的承包规模已经突破1000亩,年收入达40万元。

三农政策越来越好,涉农项目、科技、信贷纷纷送到身边。黄明水放开手脚,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农业机械,在他的田里,可供喷药和施肥的无人机、5G病虫害监测设备、全自动收割机等农业科技装备一应俱全,90%以上的田间工作都可以由机械实现。

如今,黄明水已经把“接力棒”交到儿子手上,父子齐上阵,带领锦花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00多亩土地。在这金灿灿的大地上,机械化耕作实现了粮食一年两熟,小麦亩产上千斤,水稻亩产1400多斤,入社农民每年收入上万元。

从小山村到核动力院

他靠两条路走出“全家幸福”

【人物名片】

李权

巴中市巴州区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燃料科研团队成员

李权的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故事】

说起自己的小康故事,90后的李权递过两张全家福。一张拍摄于2008年夏天,是李权求学生涯的高光时刻——他考入清华大学,青涩的李权站在父母中间,一家人面带微笑,紧紧相依,左上角四个大字“全家幸福”;另一张拍摄于2020年春节,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他所在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燃料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使中国具备了自主知识产权燃料的批量化供应能力。

1990年,李权出生在巴中市巴州区的一个小山村。10岁那年,举家迁入巴中市区。父母在城里站稳脚跟,他则考入清华大学,读到博士毕业,然后入职核动力院,在成都安家。每年和父母回乡祭祖,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从前的求学路,已经从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直通他家老屋后院,一些村民家门口还停了小汽车。

与时代一同进步的,除了自己的小家庭,还有他投身的核动力事业。高中课本上有秦山核电站的照片,李权被“高大上”的核电站吸引。到了大学,他成为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定向生。过去的8年多里,他随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共同成长。他参与攻关核燃料组件的关键零部件——格架,和团队成功突破核燃料组件自主化研制,打造出最强中国“芯”。如今,“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K-2)机组正式商运,标志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出去”第一站顺利建成。“华龙一号”成为当今最能代表我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两张“国家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