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传承下来,发展就永恒。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这些红色记忆,代表着过往,串联起来,就是一段段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也指明了未来,读懂了,就是一个个照亮前行方向的航灯。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力量,并从中汲取力量奋力谱写新长征路上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行走

坐标:乐山竹园烈士纪念园

红色记忆,成都战役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刘付诗晨

6月16日,记者来到乐山竹园烈士纪念园。在纪念园中拾级而上,掩映其中的纪念亭位于最高处。纪念亭前方,英雄广场上的数十座战士雕像,姿态各异,或扬着步枪高呼口号、或抱着炸药冲锋向前……72年前,他们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牺牲,长眠于此。

乐山竹园烈士纪念园内的纪念碑。乐山市井研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歼灭敌军3300余人 成都战役首战大捷

1949年12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重庆,趁势以数十万劲旅,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从东、南、北三个方向逼近川西平原。

胡宗南得知第二野战军决定发起成都战役,急令其31师于12月9日进至岷江东岸的竹园铺地区,企图在我军必经之路埋设“钉子”,阻滞解放军,以便争取时间布置岷江防线,掩护其残部向西昌、云南逃窜。

1949年12月13日,竹园铺战斗打响。

这场战斗持续了18个小时,打响了成都战役的第一枪,解放军歼灭敌军3300余人,缴获全部武器装备,成都战役首战大捷。在这场战斗中,350余名解放军战士负伤,90名解放军战士长眠在井研这片土地上。

为纪念在竹园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1954年井研县委、县政府在竹园镇修建了纪念园,安葬在竹园铺战斗中牺牲的69名烈士(90名烈士中,有15名安葬在荣县烈士陵园,3名安葬在自贡烈士陵园,3名由烈士家属迁移回乡)。

进一步挖掘战斗史料 缅怀革命先烈

讲解员朱功银对每位牺牲的战士都很熟悉,“他们来自全国16个省市,年龄最大的也只有45岁、年龄最小的不到18岁,只有一位结了婚有子女,也只有一位留下了照片。”

让朱功银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作李兴辉的侦察员。

在正式打响成都战役第一枪前,李兴辉与战友乔装成当地老百姓进入竹园铺打探敌人兵力部署。在阶段性完成侦察任务后,他让战友先将情报送回,自己留下来继续侦察。在最终要返回师部时,李兴辉被发现。国民党对其用尽酷刑,老虎凳、火背篼、竹刺扎指无一落下,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不向敌人屈服。

这些年,陆续有烈士亲属来祭奠自己的亲人。朱功银说,纪念人群中,有一个人的身份很特殊,“他叫张翼,是当年参加过这场战斗的老兵,每年清明节前后他都会从河北赶来看望自己的战友,把祖国的变化告诉给战友听。”

纪念园里,记者还遇到井研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安置股负责人刘海强。“二期项目主体已经全部完工了,剩余的绿化等室外附属工程也将在6月底完成。”刘海强告诉记者,陵园右侧二期的工程主要是对展馆进行维修改造提升,并对展陈进一步优化。

未来,纪念园将充分挖掘竹园铺战斗史料,运用现代光、声、电等技术手段打造纪念馆,更好地还原竹园铺战役的历史场景,进一步丰富文物布展内容。

坐标:广元剑阁

在蜀道天险处攻坚克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剑阁县南,连绵的剑山七十二峰形成天然屏障,剑门关关楼就扼守在蜀道天险处。

革命年代,围绕这座“天下雄关”,曾先后发生过两次战斗。革命战士们攻克艰险,为争取黎明到来勇夺胜利。

  

位于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景区内的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摄

行至剑门关关楼,在景区资深讲解员蒲元彬的指引下,记者在关楼左边悬崖边一块凸出来的石头上找到一个凹陷。蒲元彬说,凹陷是一发炮弹造成的。这是1949年12月,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战斗时留下的印记。

更为艰险的是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的剑门关战斗。那年3月,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的带领下,夺取了剑阁县城,兵锋直指剑门关。敌人在剑门关一带部署了整整4个团的兵力,妄图将红军堵截在雄关之下。

地势险恶,易守难攻,王树声决定改从侧面进攻。4月2日拂晓,7名勇士组成小分队,在当地群众徐元培带领下,绕道诸王山西侧的梯子岩至金牛峡一带,化装成川军消灭关楼敌人,占领了关楼。在炮兵协助下,又经过一系列激战拿下了剑门关周边各据点及最重要的阵地——主峰营盘嘴。其后,红四方面军又相继攻克嘉陵江以西的9座县城,控制了周边近200公里的沿江地区,并在一个月时间里相继建立了3个县级和59个区、乡级苏维埃政权。

离剑门关关楼不远,就是金牛峡栈道。这条栈道沿峭壁而建,是当年小分队攀藤抓树下来包抄剑门关关楼的大致路线。

如今,在当年红军攻打剑门关最艰难的作战地营盘嘴,建起了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在剑门关一战的遗址上,又建起了矗立着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的红星广场。蒲元彬说,“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几个字是徐向前元帅亲笔手书的。八面浮雕下为创建剑阁苏区、牺牲疆场的1200多位红军英烈的名字。

今年4月28日,崖壁灯光秀《剑门长歌》在剑门关开演。红军激战剑门关的历史在这里鲜活呈现。

讲述

坐标:成都十二桥烈士墓

讲述人:钟琪  成都市青羊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青年党员

他们的生命定格在黎明之前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红霞

位于成都通惠门外的十二桥烈士墓,是成都主城区内唯一一处大型烈士陵园。我多次到这里瞻仰。今年5月初,因为承担了面向全区党员讲述十二桥烈士故事的重任,我又去了两次。

 

十二桥烈士墓安葬着36位烈士,每位烈士的名字都镌刻在纪念碑上。张红霞 摄

墓园的左侧,耸立着一尊从十二桥烈士牺牲处迁移过来的大型雕塑。那是一只用岩石堆砌、雕塑而成的手,戴着镣铐,五指伸向天空。在我看来,这个姿态,强烈地传达出了烈士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能有机会讲述他们的故事,我满怀激动而又崇敬。

我要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叫杨伯恺,营山县人,生于1892年,27岁时以勤工俭学方式赴法国留学。30岁时加入旅欧共青团组织,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以后,杨伯恺回到四川从事统战工作。1947年6月2日凌晨,国民党特务查抄了杨伯恺住所,并将其囚禁在将军衙门监狱。在狱中,杨伯恺对敌人毫不妥协。敌人以释放为条件游说他写悔过书,他严词拒绝:“我绝不写一个字,就是马上枪毙我也不写。”

1949年12月,杨伯恺和同狱30余位革命战友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屠杀在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西南200多米的一处防空壕里进行,英雄们的遗体被就地仓促掩埋。

十二桥烈士就义后不久,成都解放。1950年初,成都市军管会寻找并发掘出烈士遗骸妥善安葬。如今,长眠于成都十二桥烈士墓的英雄一共有36人,除了牺牲在十二桥的烈士外,还有被害于重庆白公馆的周从化,以及被害于成都其他地区的彭代悌、云龙等烈士。

他们没能看到在夹道欢迎中进城的解放军,没能看到人群中以袖拭泪的亲人们的脸庞。他们的生命定格在黎明之前。但他们的坚定信仰和忠诚勇敢,会一直鼓舞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