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日报  记者蔺艳霜  周雪梅 实习记者杜公英

    近年来,泸州国家高新区强力推进“四个三”发展战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园区“放管服”改革先行先试效果明显。1—6月,核心区入住企业180家,是成立之初的4倍;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8.6亿元,是成立之初的4.6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18.8亿元,是成立之初的4.5倍;完成利润总额8.3亿元,是成立之初的4.2倍。


    

   三大功能,提升生产生活环境
    强化生产承载功能。东北片区产业拓展区2000亩产业用地已完成开发和产业布局,高新管廊、中航转向、高新容大和30家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已入驻。高科路建设正火热推进,4000亩产业用地正加快拓展。4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已全部投用,30万平方米的二期项目主体封顶,50万平方米企业自建厂房8月起陆续投用,8.7万平方米的众创中心10月将投用。
    强化生活配套功能。投资10亿元,建设酒谷大道、东北片区产业拓展区配套道路等道路30公里,完成绿化130万平方米;投资2.6亿元,完成雨污水管网改造13公里。投资近20亿元,打造300亩湖体、1300亩湿地构成的渔子溪生态园,布局了80亩商业综合体、110亩别墅和高端住宅群。
    强化要素保障功能。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加强用地保障,确保项目落在地块上;在水电气保障方面,打造全省生产成本最低园区;强化用工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帮助智能终端企业招工。

     三大创新,提升引资引智环境
    “资本招商”理念创新。国家级高新区品牌本身就是资本,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充分利用园区聚集的资金、金融、资源、人才、环境、政策等资本优势,实施“资本招商”成效明显。
    “全员招商”机制创新。将招商引资工作列入单项目标考核,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机关各部门,落实到具体人头,形成全员招商的工作氛围。
    探索“多元招商”模式创新。坚持“1+1+N”模式,即“一个项目+一个投融资平台+N种合作方式”,灵活运用标准化厂房、闲置资产、产业发展基金、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生产要素,招引龙头、骨干企业。

  

   三大转变,提升政企服务环境
    再造审批流程,变长跑为短跑。争取市上支持,在立项、土地、规划、建设、消防等十个方面为高新区出台特殊政策。积极推行四川省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工作,建立“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信用有奖惩”的新型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模式。
    加快效率提升,变慢跑为快跑。整合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探索联合办公;打造“五个一”简约审批模式,探索建立“一卡建档、一窗受理、一号管理、一网运行、一口发件”;推行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度,积极探索“一小时办结”“三小时办结”“六小时办结”三张清单办理模式。
    提高服务水平,变企业跑为干部跑。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为建设项目提供注册登记、落地建设等环节的“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保障每个智能终端企业都有管委会联系领导和联系部门,提供一对一协调服务;国税局指定专人跟踪每一笔出口退税业务,确保出口退税及时兑现。

    树立三大作风,提升干事创业环境
    担责担当之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不突破原则,鼓励高新区广大干部大胆探索创新。
    狠抓落实之风。明确每一个签约项目、在建项目的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限,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实施。
    清正廉洁之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企业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耐心细致、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和企业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