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棉

“智驾”一开,司机就能放手不管?近日,“广东交警”发布了一段处罚司机交通违法行为的视频,令不少人后怕——一男子在高速公路上,打开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后,居然睡着了!

视频显示,涉事司机开车时双眼紧闭,瘫倒在座椅上。整个“无人驾驶”过程,车辆超速狂飙超过100公里、持续一个多小时!所幸没有造成交通事故。面对交警询问,该司机承认自己当时因为太困打开了智能驾驶。

近年来,不少车企把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功能当做噱头,为吸引眼球夸大智能驾驶功能等现象屡见不鲜。但从事实来看,因智能驾驶带来的问题,甚至交通事故屡见不鲜——

据《法治日报》报道,林女士的车辆在开启“L3级自动驾驶”时未能识别施工路障,险些撞上隔离墩。对于这一问题,商家却推脱该功能只是“辅助驾驶”。

江苏车主吴先生的车在开启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行驶过程中,遇到其他车辆跨道超越,险些酿成事故。对此车企表态,NGP只是智能辅助驾驶,需要时刻关注路况。

就在不久前,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三人死亡。事故发生前,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持续行驶,从智驾模式提醒驾驶员接管到车辆发生碰撞仅隔2秒多时间,从驾驶员手动接管到事故发生,更是仅1秒钟……

有消息称,今年清明假期,多地高速公路出现“新”警示标语。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电子屏轮播“自动驾驶非万能,安全驾驶靠自身”“车流较大,慎用智驾”等提示,甚至部分路段以路标、路牌形式要求“关闭辅助驾驶”。

按照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汽车智能驾驶共有L0至L5六个级别。L0-L2为辅助驾驶,需人工全程监管;L3-L5逐步实现系统主导;L5为完全无人驾驶。然而媒体调查发现,当前上市的新能源汽车,所拥有的自动驾驶技术最高仅为L2级,依然处于辅助驾驶阶段,远未达到“自动驾驶”的程度。

道路安全无小事!不可否认,“智驾”会是一种趋势。但一些车企为了商业宣传,故意混淆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概念,甚至把“解放双手”当卖点,让消费者误以为它可以完全替代人类驾驶,无异于谋财害命!

为此,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效能,构建常态化审查机制,对车企宣传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对违规夸大宣传的车企,实施高额罚款、责令停产整顿等严厉处罚,大幅提高其违规成本。车企也应恪守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在宣传时如实、详尽地向消费者阐释智能驾驶功能,清晰界定不同智能驾驶等级的功能边界、适用场景及潜在风险,避免使用模糊、误导性词汇。

当然,说到底,车主才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在购车、用车时,务必详细了解智能驾驶功能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如果盲目依赖智能驾驶,把自己完全“交给AI”,那就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欢迎投稿

“津报早评”栏目诚挚邀请您踊跃投稿!稿件须基于机构媒体近期报道的新闻,紧扣国内热点或天津本地话题。我们期待您的独特见解与精彩观点,共同探讨社会热点,传递时代声音。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稿酬从优。

投稿邮箱:jinbaozaop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