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些充满历史韵味的生僻字,您是否曾有过“认字认半边,有时错上天”的尴尬呢?出门旅游,很多人都怕去古韵悠悠的景点,对联读不下来,亭台楼阁名也认不全,很是受挫、扫兴。或是在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一些文物名字中的生僻字让不少观众犯了难,有家长一提起带孩子逛博物馆就发怵:“进门就发现自己是文盲,被孩子问得哑口无言。”

一些旅游景点或者博物馆展品说明牌中的生僻字多数没有标注拼音或注释,“只能猜”。展品说明有时也过于简略和专业,“惜字如金”不明就里。这不仅难住了一众游客,无法提升参观体验和理解深度,还“困”住了文物及其故事的传播。如果连字都读不出、不认识、不明白,又何谈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何又让普通人与这些“历史见证者”有对话、有共鸣呢?

如今,在各地旅游热、博物馆关注度逐渐提升的同时,期望文物古迹、历史景点、博物馆尽可能在生僻字和说明牌上加注更多信息,比如拼音、用途、背景等。服务再细一点,形式再专业一点,内容再通俗一点。让更多的人能真正看懂并了解历史典故、文物价值,深切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从“认字”开始,让文物会“说话”,让“历史”真正活起来。

这里是目光•专栏,愿你目之所及,皆有光明。

以下无正文,给大家来个生僻字小彩蛋:

擤(xǐng)鼻涕,酘(tóu)衣服,手都冻皴(cūn)了,一拃(zhǎ)长,手被剌(lá)破了,趿(tā)拉着走路;馒头凉了再熥(teng)一下,和面之后要饧(xǐng)一饧(xǐng)。感觉真瘆(shèn)人,头发都奓(zhà)起来了,吓了我这一脬(pāo)尿。

您还知道哪些生僻字,评论区交流一下~

责编:刘雨婷  编辑:岳沛

来源:光明网  作者:陈谷子、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