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四川日报》刊发《一手抓核心技术迭代,一手抓应用场景拓展——华蓥玄武岩纤维产业画出“微笑曲线”》,川观新闻予以转载如下:
2025年4月1日《四川日报》第3版。
□彭娟 周松林 尹梦娇/文 邱海鹰/图
3月28日,华蓥市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仪式传出消息:
总投资超2亿元的蜀道华蓥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生产项目和吉林裕泰玄武岩纤维先进复合材料海洋装备生产线项目正式落地。
至此,华蓥已汇聚形成“1个产业研究院+13家上下游企业+100种应用产品”的全国最大产研结合玄武岩纤维及后制品产业集群。
作为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玄武岩纤维性能接近T300级碳纤维、显著优于玻璃纤维,价格则仅为碳纤维十分之一、与高等级玻璃纤维处同一量级。
最近一年,更以其独有的低排放、可降解、耐高温、抗腐蚀特性,在共建“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建设、落实“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持续升温。
技术人员正在开展玄武岩纤维圈丝作业。
华蓥坚定建圈强链,坚持基础科研与产品开发并重、原丝生产与应用场景并重,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先进优势产能、市场应用拓展”三大突破,描画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微笑曲线”,牢牢把握行业领先优势,在新产业新赛道阔步前行。
“海陆空”同步 把产品做好
终端产品最能反映产业实力。截至目前,华蓥已研发两大类100余种玄武岩纤维产品,成功应用于海洋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建设、轻量化制造等8个领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均能见到“华蓥造”玄武岩纤维产品。在此基础上,华蓥进一步理清思路,向“海洋装备、能源装备、低空装备”三大战略性应用场景聚焦发力。
向海而行,推动海洋装备更新。吉林裕泰新签约的海洋装备生产线项目,与地处华蓥的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创新中心)共同推出了全球首座“36米×36米”超大规格“玄武钢”深海浮体平台,具备承重100吨、抗17级台风、耐腐蚀、免维护等优异性能,广泛适用于海上能源、深海养殖、海洋旅游等应用场景,以“华蓥制造、异地组装”方式率先在海南省推进应用。新项目还将生产更成熟的玄武岩纤维人工鱼礁、深水网箱等产品,在3年内形成万吨级海洋装备产能,致力于打开全国3.2万公里海岸线广阔市场。
华蓥市玄武岩纤维产业的技术人员在认真查看生产流水线运行情况。
挺进内陆,推动能源装备升级。依托中能建绿色建材有限公司等央企,融入新疆大基建、海洋光伏等超大型应用场景,参与构建“新材料+新能源”协同发展模式。建于华蓥的中能建(广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投产12条玄武岩纤维制品生产线,生产的光伏支架等产品不仅重量轻,且在高盐、酸碱环境中使用寿命较传统金属结构产品大幅延长,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合同金额快速增长。此外,华蓥造玄武岩纤维轻量化部件已批量向新能源车企供货,玄武岩空气压缩储能管道、锂电池隔板等相继研发成功,为延链发展新能源装备铺平道路。
启航低空,嵌入通航产业链条。抢抓低空经济风口,发挥轻质高强、绝缘透波、高性价比优势,推动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在民用无人机、通用航空领域对碳纤维的替代应用。今年,位于华蓥的四川领神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HongHu-140”无人机、氢燃料动力载人机两款民用新产品已使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实现了成本、航程、载重的优化平衡,将广泛应用于农业、物流、高空消防等领域。大力推广玄武岩纤维无人机外壳、无人机桨叶等关键零部件,依托本地7家链上企业持续扩圈强链,力争年产玄武岩纤维无人机突破5000架。
位于华蓥山经开区的玄武岩纤维产业园。
“产研用”结合 把优势做强
华蓥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研发领域起步早、投入大,具备并保持着在该行业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这里拥有行业最优技术研发力。当地国资控股龙头企业四川帕沃可矿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先后研发项目96项,形成专利成果69项;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持续资助的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创新中心)牵头或参与研发项目39项,形成专利成果11项,并有数十个专利事项正处于受理审查流程。相关院企凭借雄厚技术研发实力,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先后主编参编国标、行标、地标、团标共计49项,主导或参与企业标准22项,为玄武岩纤维大规模市场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这里拥有行业最强成果转化力。成功攻克2400孔大漏板拉丝工艺、2400特克斯高品质直接纱产品工艺等六大技术瓶颈,首创池窑熔融体均质化、高强高模量智能化拉丝等11项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建成投产世界首条2400孔漏板拉丝智能化池窑和世界首条6万吨空气流技术原料均质化生产线,被科技部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认定为“生产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外技术领域空白”,已在华蓥持续生产近5年,形成成熟工艺和规模生产能力。
华蓥市玄武岩纤维产业的技术人员在认真检测长纤维产品工艺。
这里拥有行业最快创新迭代力。在2400孔大漏板拉丝技术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之际,华蓥已进一步攻关完成3000孔以上漏板拉丝技术设计,即将投入中试。此举将进一步降低原丝生产成本、提升产能,扩大华蓥技术领先优势。与此同时,100Gpa高模量纤维已在实验室试制成功,将进一步强化玄武岩纤维对碳纤维替代能力,为玄武岩纤维进入风力发电、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围绕夯实技术优势,华蓥已与北大、清华、北理工、北航、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结成“5+1”战略联盟,与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11所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在一县之域设立两个院士工作站,成功创建国家玄武岩工程中心西部分中心、四川省玄武岩纤维制造业创新中心,正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玄武岩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延补强”并举 把圈链做实
拉大视角看,一条涵盖“原料加工、原丝生产、复合材料、产品制造、推广应用”的玄武岩纤维全产业链已在华蓥形成规模,但延链、补链、强链的步伐没有停歇。
鸟瞰华蓥山经开区一角。
坚守特色产业,坚定发展信心。2月,吉尔吉斯共和国代表团到访华蓥,专程交流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产业合作事宜,折射国际市场热度。国内政策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玄武岩纤维布列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关键战略材料;《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壮大玄武岩纤维等生产基地,形成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行业态势、政策红利、发展成果叠加,无不鼓舞着华蓥继续争取新一轮规划入编、政策赋能,加快推进产能提升、产值倍增,奋力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玄武岩纤维产业龙头。
补强产业韧性,凝聚集群合力。华蓥已作出部署,加速推进新的玄武岩纤维万吨原丝产能落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加速推进3000孔以上漏板拉丝技术、高模量纤维技术投用,进一步稳定原丝供应,大幅降低原丝生产成本,提升后制品市场竞争力;加速推进后制品企业招引,帮助既有企业发挥“头雁效应”,强化集群发展合力;加速推进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突破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计量测试体系,推出更多拥有完整标准体系的“拳头产品”,打开更大范围应用市场空间。
秉持开放胸怀,共铸大国新材。华蓥以密集的招商引资行动和全方位财政、金融、要素保障,迎接玄武岩纤维全行业进阶升级。在省级经开区华蓥山经开区建设专业园区,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争取广安市支持,出台“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纳入绿色建材和造价目录、强化政府投资项目推广、鼓励非政府投资项目推广、打造应用示范工程”五条地方举措,每年与广安市共同投入2000万元支持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创新中心)发展。加大整合地方预算、国省项目、产业基金等资金力度,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融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在地企业发展。同时,努力发挥独有技术优势,激活深厚产业积淀,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华蓥玄武岩纤维产业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交易成本,以全链条融合、全维度创新、全方位服务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