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摄影 卢春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日益成为网络视听热点话题。3月28日,“传承与焕新——网络视听赋能传统文化新表达”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论坛是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短视频和直播工作委员会、抖音共同主办。
参与本次论坛圆桌对谈的嘉宾,既是知名文化人,又是以网络视听进行传统文化新表达的积极实践者。其中有哪些经验、成效?面临怎样的困难?下一步有何打算?对于主持人抛出的问题,他们各抒己见。
“苏东坡的诗是对唐诗的创新,元曲是对宋词的创新,现代诗是对古诗的创新。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其实在诞生之初全是创新,没有对传统的‘反动’就不可能有新的传统。”正如知名主持人、导演刘仪伟所言,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创新,又不断在创新中守正,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传统在创新中发展,二者永远交织在一起
刘仪伟早年做电视美食节目,近年来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在继续关注美食的同时,更多融入了传统文化、非遗等元素。
在他看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传承,我们的生存方式、家庭结构,没有一个人可以跳开。但是我们又在不断地创新,传统是在创新中发展的,二者永远交织在一起。”
如何赋能传统文化新表达?与会嘉宾不约而同选择了网络视听。
近年来,著名藏族音乐人容中尔甲尝试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将藏族文化尤其是藏族音乐不断推介给更多受众。
“民间还有很多大家没有接触过的精彩的歌、舞,通过现在的新媒体平台,我一方面想把它们尽量原汁原味地展示给大家,一方面也把新一代的创作进行包装、传播。”容中尔甲表示。
2020年,因为一段“提剑扔垃圾”的视频,凌云迅速走红网络,如今,这位峨眉武术省级非遗传承人、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创始人全网粉丝量已达3500万。“想过火,没想过这么火。”凌云觉得,依托流量优势,借助创新表达,可以推动传统武术传承发展。
“可能大家对峨眉武术的了解,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周芷若、灭绝师太。网友总问我跟周芷若是什么关系,我说关系挺好,还有微信,你需要我就推给你。其实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达。”凌云说。
不过,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依然存在。“95后”书画修复师俞明锐透露,自己所在的书画修复专业,每一届大约有40名新生,但是经过4年学习之后,留在相关行业工作的往往不到一成。
“书画修复入门、出师比较难,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成本去学习。而且毕业之后,你对这个行业的掌握,可能还不足以接到活。修复师的收入折合成时薪,可能还不如去快餐店打工。”他解释道。
打破“隔行如隔山”,降低广大受众的理解门槛
对于普通网友而言,无论俞明锐的书画修复、凌云的峨眉武术还是容中尔甲的藏族音乐,其实都有一定的“专业壁垒”。这就对网络视听普及推广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都说隔行如隔山,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座山打破。”俞明锐的做法是在视频中加上解说,尽量用打比方的方式降低理解门槛。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书画修复最重要的一步是‘揭命纸’,大家可能都听不懂。我就说这个步骤相当于给人做心脏移植手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明它的重要性和危险性。”
容中尔甲的苦恼来自文化和语言的隔阂。他发现,汉族听众喜欢的少数民族音乐,大都属于流行音乐范畴;而藏戏、锅庄以及一些传统歌曲,由于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演绎,很难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
因此,他在网络直播中尝试“两条腿走路”:一边是藏语的演唱、传统的舞蹈,另一边是流行音乐制作、普通话演唱,吸引更多年轻人。
凌云在“触网”的过程中,也不断进行着思考、迭代。“1.0时代,就是一部手机自己拍,每天追着流量赶;2.0时代,除了空翻,我会练枪、练剑,把古书里的东西找出来复原,让招式落在视频里;3.0时代,我要找到一个很强的文化符号作为IP,于是到全国各大院校去选拔,通过短视频平台发私信进行招募,组建团队把商业业态做好。”
曾经有人问凌云的师父,是否允许徒弟作为非遗传承人去当网红,得到的回答是:任何传统文化都需要用最具时代感的眼光去看待。“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凌云希望大家对自己的认识,能从一个短视频博主,逐渐转变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武术非遗传承人,让“凌云”变成一个长久的IP。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