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梓溶

3月28日上午,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某国道改建工程项目正式开展招投标,5名评标专家进入评标室,评标室陈设和评标流程看似和以往一样,却“暗藏玄机”:电子投标文件显示在眼前,但投标文件来自哪家投标企业等信息却“隐身”了。这是四川首个采用“暗标盲评”模式的省级招投标项目,标志着我省工程建设招投标的评标环节改革迈入新阶段。

“‘暗标盲评’,就是让评标专家在不知道投标人是谁的情况下进行评审。”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传统评标模式中,专家从评标开始即知晓参与竞标单位的基础信息,容易出现“熟人效应”,成为廉政风险点。而“暗标盲评”将投标人相关信息隐去,评标专家只能看到技术标随机排序的序号,进行“密封改卷”,可有效杜绝专家“照顾”特定企业。

为顺利开展本次“暗标盲评”,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进行充分准备,并突破多个技术难点。“隐去投标人信息,需要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上述负责人表示,完善招标文件范本、改进评标系统是推行“暗标盲评”的两个前置条件,“同时,因招标文件是项目实施的框架和依据,推行‘暗标盲评’,要对投标文件的格式和编制进行统一,这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据了解,本次评审项目招标控制价为2209万元,近10家投标人参与。“从本次评审情况来看,‘暗标盲评’有效保障了评标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防止在评标过程中评标专家受到人情、关系、利益等因素干扰,使专家评审更加专业、公正,从而达到评标环节依法依规、公平竞争、优中选优的效果。”上述负责人说,“下一步,‘暗标盲评’方式将逐步在省级工程建设招投标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