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当前,信息化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跃升的新阶段。信息化如何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全球信息化浪潮蓬勃涌起,数字经济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推动生产力快速跃升的革命性力量,直接关系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以信息化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纵观世界文明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重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跃升,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当前,信息化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快普及应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重大发展机遇面前,谁能顺应发展趋势、把握历史大势、下好先手棋,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
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要。当前,全球正处在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交汇更迭的过渡时期,跨越发展的新路径正在形成。世界各国都把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加快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抢抓发展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正是信息化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技术路径和具体举措。我国网络基础日趋坚实,数字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人口红利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数据红利,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信息化驱动引领的条件。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信息化、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贯通,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改变传统产业的研发与生产流程,推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升级。在推动发展动力转换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彼此映射,通过大范围、多维度、深层次合作,大幅降低创业门槛和创新成本,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信息化通过数字化丰富要素供给,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装备质量,推动质量变革;通过网络化提升经济运行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效率变革;通过智能化提升投入产出水平,推动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培育壮大新动能。信息化驱动下,数字经济增长迅速、创新活跃、辐射带动作用强,为我国拓展新空间、开创新机遇增添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突破、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我国迎来信息化发展的黄金期,推动信息化水平不断迈向新高度。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球前列。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固定网络方面,截至2024年底,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820万个,比上年净增518.3万个,已建成千兆城市207个;移动网络方面,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5G基站超过425万个,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
二是数字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关键技术加速突破,5G核心技术持续领跑,华为海思、紫光展锐5G芯片设计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核心电子元器件产业全球领先。人工智能关键算法加速突破,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居全球前列。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接近200个。
三是融合应用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成为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路径。工业互联网已在原材料、消费品、装备等工业门类广泛部署,覆盖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形成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支撑服务能力。工业互联网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创新处于全球前列,“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总数超过1.7万个,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等20个典型应用场景加速普及。
四是数据要素价值持续释放。制度建设方面,初步形成“横纵相融”的数据要素政策框架,围绕“数据二十条”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逐步完善,已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有关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数据跨境流动、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文件。企业应用方面,大量企业已经开始采数据、用数据,涌现出大量优秀应用案例。数据驱动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正不断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增长点。数据开放方面,各地探索公共数据管理职责和运营模式,推动数据开放,2024年地方平台开放数据量超679亿条。
在这些建设成效基础上,深入推进信息化,要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机遇,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隐患,若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被“卡脖子”“牵鼻子”。破解“卡脖子”难题,在于持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有针对性地开展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布局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神经芯片等前沿技术,注重原始创新和生态培育。
二是夯实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不仅发达地区要优先布局,相对欠发达地区也可通过构建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为当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要适度超前部署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推进5G/5G-A、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IPv6等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6G研发攻关,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进一步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算力互联互通。
三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由大向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应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四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正给全球生产力水平带来颠覆性影响。要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探索工业大模型在研发、设备、生产、管理等环节落地实践,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人形机器人等智能产品。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部主任、高级工程师汪明珠)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