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中输入提示词,就可以获得文字、图片、代码等内容产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带来的相关法律问题也不容忽视。就拿AI生成的图片来说,它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吗?如果是,相应权利归属于谁?不久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案件,对这些前沿问题进行司法实践上的有益探索。
此前,李先生使用一款专业的开源大模型绘图软件,通过输入提示词的方式生成了一张图片。李先生为图片打上“AI绘画”的标签后,将它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网友刘女士看到图片,对李先生的署名水印进行裁切后,将图片用作自己网文的配图。李先生认为刘女士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署名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遂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涉案图片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本案主审法官朱阁介绍,结合案情,涉案图片是否属于“作品”,关键在于是否满足“独创性”和“属于人类智力成果”两个要件。
“从涉案图片生成过程来看,原告通过输入提示词、设置参数对画面进行了设计,并继续增加提示词、修改参数,最终获得了涉案图片,体现出了原告的审美选择和个性判断。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认定涉案图片由原告独立完成,具备‘独创性’要件。”朱阁介绍,“这些都需要原告的智力投入,涉案图片应属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畴。”
谁是涉案图片的作者并依法享有著作权?
“过去对美术作品的预设是以‘动手绘制’为主要创作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不需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对于画面元素不需要进行选择和安排。”针对这一问题,朱阁进一步向记者解读,“涉案图片是基于原告的智力投入直接产生,而且体现出原告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原告是涉案图片的作者,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500元,双方均未提起上诉。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季冬梅认为:“判决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认定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反映了对应用人工智能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类智慧的尊重。同时,也顺应了当下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广泛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文化产品的传播、分享,促进文化多元创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AI版权这事儿,既让人感叹科技真香,又让人担心“以后发朋友圈都得先查法律”。但无论如何,法院的判决给AI创作者吃了定心丸,只要你的脑洞够大,AI画的图也能是你的‘亲儿子’!
这事儿确实挺复杂,我之前用AI做宣传图,虽说工具是 AI,但从构思主题到筛选合适参数,我也投入了不少精力,要是别人擅自使用,心里肯定还是觉得不公平。但完全由AI独立创作没有人类干预的能不能受保护,真得打个问号 ,所以区分对待挺有必要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这个判决意义重大。它不仅肯定了人类在AI创作中的主导地位,也为AI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明确AI图片的著作权归属,能激励更多人投身AI创作,相信未来,在法律的保障下,AI创作会迎来更繁荣的局面。
这判决给AI创作版权定了调,肯定人类智力投入,给创作者吃下“定心丸”。
AI本身及其生成内容凝结了创作者的劳动和智慧,是人类劳动而非自然创造的结果,应当受到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