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维明
春分这天正午,我站在彭镇场口,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新添了约5米高的雕塑,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作掺茶状。我马上意识到,这个距成都中心城区25公里的场镇已经“刷新”了。
满街都见“围炉煮茶”,双人围炉88元、118元,四人围炉168元、188元。端一杯咖啡晒太阳的少男少女们的举止和隔壁竹椅上喝茶晒太阳的大爷们的举止相互映衬。背着双肩包的“主播”口若悬河。“网红刘大胡子茶”招牌前,一名生猛、高大的汉子正在艳阳下表演掺盖碗茶,一脸飘逸的络腮胡子仿佛滋养了多年,一米五左右的长嘴茶壶被他耍得龙飞凤舞。
马市坝街尽头,声名遐迩的“观音阁老茶馆”门前新挂一木牌,上有童体字:“喝茶10元/摄影10元/喝茶+摄影=10元”。跨进观音阁老茶馆木质门槛,喊了一碗绿茶,在一张磨得油光锃的竹椅上坐下。茶馆中央一个长方形石台“老虎灶”,蜂窝煤烧得正旺,六七只铜壶冒出白烟。 跑堂一溜烟过来,放船、撂碗、冲水、盖碗。跑堂龙门阵很多,我问一句他答十句。
杨柳河畔的这个场镇,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永丰场。清乾隆年间,丹棱县望族彭氏家族移居于此,遂改名为彭家场。150年前,彭家场遭遇一场大火,老百姓在唯一幸免的房屋旁,兴建了一座观音庙。民国初年,观音庙改为茶馆,留存至今。2016年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
视线中的茶客,有布衣、长衫、西装、体恤、套裙、旗袍。大家安静地喝茶、嗑瓜子。WiFi和密码写在墙上,有茶客塞着耳机,用笔记本电脑上网。背双肩包、手持佳能、尼康及长焦、中焦、广角、鱼眼镜头的发烧友不慌不忙地穿梭。
两名年轻姑娘悠悠地吸着奶茶走进茶馆,一袭黑衣黑裙飘过,立即左右了这群发烧友的视线。发烧友目送姑娘们在一张小方桌前坐下,不约而同地聚过去,举起手里的家伙。姑娘们我行我素,自顾喝茶、聊天,视周围的“长枪短炮”不存在……
邻座,一名戴着口罩的妇女正在接受“采耳”。头戴聚光灯的师傅仔细操作,仿佛搞科研。我打听采耳价格。妇女抢先回答:“30元,不贵。宽窄巷子要60元呢……”
踱出观音阁老茶馆,店招、扯眼球广告扑面而来。“夜宵司令部”——实际就是“冷啖杯”。“临河茶肆”打出横幅:“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刊笛咖啡”“沅乡书局”“栖山书院”,一个比一个雅致。永丰街上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柿闲”,主营咖啡、茶、西点,价格不菲:生椰拿铁28元,黑巧摩卡32元……正山小种48元,糯香普洱58元,白茶老寿眉68元……堪比成都太古里的咖啡厅、茶坊。
顺着杨柳河堤走过去,春分时节的阳光洒了一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摇曳。岷江支流杨柳河,在繁华的水运年代,是连接温江、双流、新津三县的水上运输通道。
造型古朴、长满青苔的双孔石桥出现在眼帘。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知县徐樾体恤民情,主持修建了该桥,桥名“第一桥”。清代才子彭端淑,撰写碑文《第一桥记》,谈及彭镇水运与商贾之盛:“舟楫往来不绝,四方商贾蜂拥蚁聚。”1971年重建此桥,改名为“人民桥”。
人民桥东侧,伫立着S03路公交站牌,从这里前往双流闹市乘坐回成都中心城区的地铁3号线。公交车驶来。刚才在观音阁老茶馆戴着口罩“采耳”的妇女也上车,她刷卡时,“滴”声后是语音:“老年卡。”小伙子驾驶员偏过头来用彭镇口音说了一句:“你刷哪个的卡哦?”妇女一皱眉头,用彭镇口音回过去:“哪个的卡?我的卡!怪得很!”驾驶员又生硬地甩一句,“怪啥子!就是不像你的卡!”……看上去似乎争吵要升级,我赶紧插话说,“师傅的意思是说,女士长得很年轻啊!”妇女马上如沐春风,驾驶员咧咧嘴,两人都不吭声了。
在这个春分的午后,春意盎然的间隙,我一句话化解了两名彭镇人的一场纷争,很有成就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