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近日,一名13岁未成年人在网上对一位孕妇“开盒”的事件,让网络暴力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开盒挂人”是一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一些人通过非法手段搜集到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络公开发布。与以往的“人肉搜索”相比,“开盒挂人”打击更精准,伤害也更强,堪称升级版。
“开盒”事件引发的担心是多方面的,比如网络暴力。如今网络环境复杂,个别网友一言不合就开骂。“开盒”者隐匿在网络背后,却将被“开盒”人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并对其展开“审判”。被“开盒”的人往往会遭遇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遭到骚扰。
更多的还有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前不久央视总台3·15晚会曝光了信息黑洞疯狂窃取个人隐私,报道称窃取个人信息的获客公司每日处理100亿条数据。经过调查,此次“开盒”事件中,开盒信息就是来自一个通过非法手段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库。显然,这背后还有更隐秘的黑色产业链。
同时,平台监管不完善、违法成本低等因素也对“开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是否会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引发信息安全问题,这都加深了大众的忧虑。人们不禁要问一句,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还有保障吗?
2023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处于集中整治突出问题的第一条就是“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惩治了一批违规账号、群组和网站平台,有力遏制了网络戾气的传播扩散。不过,此次“开盒挂人”也再次暴露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为此,要全链条联动,打击“开盒”等网络暴力行为,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当然,平台也不能缺席,必须担负起审核管理责任。此外,个人也要保持理性、擦亮双眼。网络个人信息绝不能沦为“开盒”者开之而后快的网暴工具,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需要多方共同守护。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来自普通网民不太成熟的建议: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二是遇到 “开盒” 等网络暴力行为,要勇敢地站出来举报,三是希望监管部门对于实施“开盒”行为的商家重罚,相信这三点相互促进,网络定能更清朗
平台必须担负起审核管理责任,个人也要保持理性、擦亮双眼。网络个人信息绝不能沦为“开盒”者开之而后快的网暴工具,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需要多方共同守护。要全链条联动,打击“开盒”等网络暴力行为,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
是的,个人信息不能被坏人利用
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希望加强监管
以此为鉴,Ai的发展要提前做好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防范。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收集了大量个人隐私。ai助手能轻易分析出你的工作、智能家居时刻关注着你的生活习惯、智能手表甚至统计着你的心跳。守护好个人隐私是放心让Ai赋能生活的重要前提,需要法律法规和企业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