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晓帆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下班打卡地”“带娃好去处”“免费自习室”等关键词,不少帖子推送的主角,是当地的党群服务中心。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的托育活动

不少网友在帖子里分享了这一“新晋宝藏地”的体验:空调WIFI一应俱全,阅览室安静整洁,健身房器材齐全,游乐区不仅有玩具有童书还有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一站式解决遛娃办公学习的问题,有些地方还提供三餐、定期举办活动。网友感慨,“太宝藏了!”“这不比低消20起步的咖啡店强?”

传统印象中,党群服务中心是党员开会、政策宣传的场所。一些社区因功能单一、开放时间僵化而沦为“摆设”,而居民更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如今,曾经的“严肃沉闷”被交流互动所打破,看似与“党群服务”无关的场景,却成为了社区最鲜活的日常,甚至成为了“网红胜地”,如此鲜明的反差,着实让人想来一探究竟、打卡体验。

除此之外,不少地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还“卷”了起来:扬州的社区推出了“夜间延时服务”,让上班族下了班也能享受健身房和共享食堂;深圳南山区的社区把养老和托育相结合,完美解决一老一小的照护压力;北京高碑店社区开设了“非遗展览馆”,遛娃之余还能接受文化熏陶……可以说,党群活动中心的出圈,并非偶然,把群众所需变成人气所至,“群”味自然越来越浓。

学生们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借阅书籍

要看到,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基层治理观念性的改造。党群服务中心的定位和职能决定了“你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服务逻辑,当把建议权、决策权交给群众时,居民的需求才能被精准捕捉,当测评机制与工作真正关联时,才能够倒逼社区优化服务水平,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居民自家的会客厅”。

而更巧妙的是,当居民因遛娃、健身、社交而频繁地走进社区时,社区工作人员与群众之间的对话不再局限于“办事”,而是渗透进了吃饭、遛娃、健身等日常场景之中,不少矛盾在拉家常之中圆满化解,不少难题在非正式互动之中迎刃而解,这些社区的娱乐空间反而成为了党群工作的粘合剂,构建了更牢固的信任纽带。

党群服务中心的温度,丈量着社会的进步,体现着党群工作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以人为本”从口号落地为可触摸的幸福感。

上海马桥镇夏朵园居民区生花社区的手工坊组织居民diy手工

近年来,政府、社区开放大门、花式宠客已不是新闻。但也要看到,有些党群服务中心还存在着城市中心人满为患,偏远乡村却门可罗雀,社区服务欠缺精准,活动持续性、系统性不足等等问题,考验着基层的治理水平。

党群服务中心从“行政孤岛”变为“遛娃胜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滑梯取代了标语墙、台球桌挤走了档案柜,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我们期待着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更加强大,更期待着下班之后和邻居相约“走,党群服务中心遛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