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3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这是全省第一部农田建设专门性法规,填补了四川农田建设立法的空白。

无沃土无以育良谷,没有“天府良田”难建“天府粮仓”。依据《条例》,四川具体如何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守牢建好“天府良田”?2月21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对《条例》进行了解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更加精准

在四川省高标准农田规划与建设方面,记者捕捉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分区”。

《条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优先序进行精准划分,对“优先规划建设区域”“建设难度较大区域”“调整和补划区域”“禁止规划建设区域”“改造提升区域”进行了规定。

“优先规划建设区域”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建设难度较大区域”指坡度大、零星分散、水资源不足等建设高标准农田难度较大的耕地,应该合理规划建设内容,适当提高投资标准。

对已划入的永久基本农田但不具备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的“调整和补划区域”,应依法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和补充划定;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区、退牧还草区、河流、湖泊、湿地、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禁止规划建设区域”,禁止规划建设。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范围内,建设标准低、设施不配套、工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粮食产能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已建高标准农田纳入“改造提升区域”,应重点进行改造提升。

《条例》根据全省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实际也进行了分区。成都平原区突出平田整地和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盆地丘陵区突出坡耕地改造和完善田间道路、灌排水工程,盆周山区突出梯田(地)建设与农田宜机化改造融合,攀西地区突出田间灌排渠系、输配电、道路等配套,川西高原区突出合理布置引水、提水及渠(管)道工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在开展项目储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方面,《条例》亦明确应当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结合亩均投资需求和实际资金投入,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的使用和管护需求,分区分类确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内容。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建立三级建后管护体系

对于高标准农田,建是短期之力,管是长久之功。

为把高标准农田管好用好,《条例》明确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本辖区高标准农田管护的组织实施和指导监督工作,建立管护长效机制,明确管护人员,将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纳入公益性岗位职责,监督管护主体开展日常管护工作。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管护主体负责开展日常性巡田、检查和维护工作,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与此同时,《条例》要求县级人民政府每年至少集中组织开展一次高标准农田设施专项维护,也就是县级每年要进行“农田岁修”。

为严格控制随意占用,《条例》规定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补充。农业农村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开展高标准农田补充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达不到建设标准的不得用于占用高标准农田的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针对加强土壤利用,提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需要对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的,应当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回填再利用。建设项目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占用单位应当按照应剥尽剥的原则,先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开展项目建设,并将剥离后的耕作层土壤用于土壤改良。

▍强化群众监督

“让阳光照进来”

群众是高标准农田的直接受益人。强化社会参与和公开监督,“让阳光照进来”,更能保证项目建设真正惠及群众,推动政策落实落地。

因此,《条例》规定开展项目储备、编制实施方案应当征求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意见,经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其执行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在完善质量监督方面,《条例》要求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和标准,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完善考核监督,《条例》明确省、市(州)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制度,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全过程绩效管理。

如何保障建设资金和管护经费?《条例》规定对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差异化补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土地出让收入;建立健全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

必要用地如何保障?《条例》明确地方政府应当坚持“农地农用”原则,保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内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用地。

在强化队伍、技术、信息保障方面,《条例》要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队伍建设,重点配强县、乡两级工作力量;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强化技术培训,明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管护等信息上图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