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观察 唐广
内江糖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内江糖业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辉煌于近现代。1940年,内江蔗糖产量占四川省的占55%,占全中国的25%。内江的糖业文明,不仅成就了享誉中外的“甜城”美名,而且影响了内江城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在内江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城市因糖而崛起,事业因糖而兴旺,生活因糖而甜蜜的痕迹。
黄祖全制作的糖人作品(受访者供图)
吹糖人曾是内江街头一道风景线,也是内江糖艺“三绝”中之一绝。吹糖人是糖塑造型艺术,糖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在指尖流转、膨胀,幻化成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2018年,内江“黄氏吹糖人”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现在没办法向你们展示,40多分钟才能将糖熬化。”2月19日,川观新闻来到“黄氏吹糖人”第五代传承人黄祖全的家中,只见他拿出一个糖瓢,瓢内装满了糖,糖却非常的坚硬。
黄祖全在家中练习吹糖人(受访者供图)
“这是已经熬过的麦芽糖,但麦芽糖会随着温度的降低,糖又会逐渐硬化,每次使用前就得重新把它熬化。”黄祖全介绍,熬糖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而像刚买回来的麦芽糖,因水分含量过高,也不能直接使用,要先把麦芽糖进行炼制。想要麦芽糖不那么硬,火候和时间得掌控好,炼制麦芽糖要用文火,用火过大会在锅的表面形成焦渣,这种焦渣在吹制过程中无法吹开。
旧时,黄祖全吹糖人所需的装备
黄祖全说,当瓢里的硬糖软化变成糖稀时,则需要在恰当的时机,迅速摘下一团糖稀,揉成圆球,用食指蘸上豆粉,轻轻压出一个小坑,收紧外口,随即快速拉出一段细长的糖丝。接着,手指灵巧地一弹,糖丝应声而断。留在糖球上的这段糖丝便成了吹气的管道。
交谈中,黄祖全拿出一个糖做的哨子。只见糖管的一端被巧妙地捏扁,形成哨口,吹气时便能发出清脆的声响。“糖哨子是我的代表作之一,外形看似简单,但能把它吹出声音,制作也是有一定的诀窍。”黄祖全说,他在吹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着力探索新品,先后吹制了“老鼠钻油壶”“老鼠爬葫芦”“二龙戏珠”等具有代表性的糖人作品。
黄祖全制作的糖哨子
七十多岁的黄祖全,在他十多岁就从父亲手中学得了吹糖人这门手艺,和糖人打了一辈子交道。在他看来,名声鹊起之后,传承需紧随其后。“黄家的老规矩是‘手艺不外传,传男不传女’,但时代已经变了,规矩也得变一变。”黄祖全除了教自己儿子吹糖人外,他不再拘泥旧习,让他的妻子、儿媳、孙女都学上了这门手艺。
教学过程中,黄祖全始终认为,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是能够吹好糖人的前提,其中,“用气”便是众多种类的基本功之一。“外行来吹糖人,可能吹得满脸通红都吹不起来。我的孙辈们从三岁时就开始教他们用气,从吹糖气球开始。”黄祖全说,吹糖人十分考验“中气”,不仅要求肺活量,还要呼吸吐纳掌握好节奏,力度均匀,才能把糖人的主干躯体部分吹好。
翻开黄祖全的相册,几百上千张照片,记录着“黄氏吹糖人”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展览。多年来坚持创新性发展,带着糖人走向成都、重庆等地,参加艺术节、西博会等活动,展示了内江深厚的“甜文化”。平时,他在内江还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等展示体验活动中,黄祖全会带领大家亲手体验吹糖人的制作流程,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黄氏吹糖人”。“我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内江的‘甜文化’,也永远让内江人保留关于甜的记忆。”黄祖全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