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随着气温回暖,春耕节奏逐渐加快。2月19日,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的四川卓豪生态农业科创园里,十几个工人正埋头移栽玉米苗,不远处,操作员熟练操控着有机肥抛撒车,将有机肥均匀地施撒到田间。

实际上,人与机械共春耕的场景在成都处处可见。无人机飞防、AI机器人穿梭、生态渔场涌动……从邛崃的麦浪翻滚到温江的智慧农田,再到新津的碧波鱼跃,成都正以科技为笔,在广袤的田野与河畔上奏响一场关于现代农业的“春日交响曲”,书写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科技“翅膀”助春耕

万亩良田焕生机

在邛崃市桑园镇童桥村广阔麦田里,绿意盎然,植保无人机正沿着既定航线喷洒药肥。

“今天有300亩小麦任务,采用飞防3到5小时就能完成,效率非常高。”无人机飞手龚帅吉感叹道。不远处的育秧田里,旋耕机轰鸣作响,120亩土地的整理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为即将到来的水稻育秧做足准备。

旋耕机正在平整土地。

童桥村党委书记廖祥君介绍,该村有6000多亩小麦,现正进行田间管理、施肥打药,同时备耕大春。“田间管理、大春备耕环环相扣,科技让农时‘无缝衔接’。”廖祥君说。

今年邛崃预计小麦种植面积超11万亩,油菜近10万亩,通过推广无人机飞防、机械化育秧等技术,春耕效率提升30%以上。

▍无人农场“智”绘未来

都市农业攀新高

在温江区永宁街道,总投资过亿元的“犍小茉无人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从现场可以看到,无人种植办公楼已封顶,农机科技展陈区、田园研学基地初现雏形。

据了解,该项目由一个核心建设区和三个农业种植体验区组成,通过打造农机科技展陈交互体验区和农机科技生活转换区,衍生呈现田园餐厅、林荫休闲、亲子研学等多样耦合业态,有助于进一步推广农业AI机器人和智慧化农业服务,预计今年4月主体竣工。

犍小茉机器人作业现场。

四川卓豪生态农业科创园里,春耕工作有条不紊。“这是今年早春种植的第一批鲜食玉米,共有24个品种。”四川卓豪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德华介绍,园区致力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展示、示范、培训与推广,去年展示水稻、玉米、蔬菜新品种902个,筛选出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优良新品种55个,今年还将增加茄科类、瓜类、豆类、十字花科等更多优质蔬菜品种,进一步推动“温江造”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科技服务形成更大示范带动效应。

“我们将培育更多‘镇园之宝’,让高质高效的都市农业成为温江新名片!”温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一湾碧水养“金鳞”

智慧渔业链动城乡

因水而生的新津,正利用水资源大做水文章。

位于花源街道共和村的利水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水湾”)于去年4月,在岷江旁的水湾上,搭起了一个又一个“悬浮式”生态养殖桶——用智能化手段,养殖加州鲈鱼。

利水湾生态养殖基地的中央控制室实时呈现养殖桶内的各项数据。

走进养殖基地,只见上百套生态养殖桶依次排开,工作人员将一把把饵料撒下,桶里的鱼儿争相觅食,溅起片片水花。据介绍,生态养殖桶上部设有环形换水孔,换水时形成的缓流有助鱼运动强健肉质;锥形底结构利于鱼粪聚集抽排,抽取物将在岸上的尾水收集区实现资源化处理。通过科技手段,利水湾实现了“零排放圈养”养殖。

利水湾生态养殖基地。

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可年产60万斤鲈鱼、600万尾鱼苗,二期项目投产后,鲈鱼年产量可达900万斤,实现年产苗种1亿尾,成为西南最大鲈鱼产业链基地。“从税收优惠到专家指导,新津让我们扎根无忧!”基地负责人韩爽感慨。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