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何开鑫 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委员

主办:川报集团驻自贡办事处

           自贡市作家协会

           自贡市微型小说学会   

           自贡盐商文化研究会


散文三章

      刘光伦



井场坝看电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的川南农村文娱生活非常单调,看露天电影已是人们求之不得的高级享受了。

自贡盐业地质钻井大队经过勘探,发现我们村子地下有盐水和天然气,便征地建了个井场进行开采。一时间,井架高耸、灯火通明、钻机轰隆、鸡犬不宁。虽然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影响,但大伙不仅没有一点怨言,反倒沉浸在这种“热闹”之中。同时还获得了不少实惠:修通了一条碎石公路、每家拿到了一笔征地补贴、全村人点上了电灯、小伙子们耍女朋友也有了优势,当然还有一件惠及十里八乡村民的好事,那就是有露天电影看了。

钻井大队为了丰富一下钻井工人们枯燥的野外作业生活,每月都会从自贡派电影队下井场来放映一次夜场电影,而且一放至少就是两三部影片,放映地点就设在宽敞的井场坝里。井场坝除了堆放钻杆、钻头、滑轮、钢绳等作业工具外,还有大片水泥空地。

钻井工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青年男人,放电影那天他们会提早下班,脱下油腻的工作服,洗完澡换上真丝寸衫喇叭裤,斜靠在一排排摆在最佳位置的楠竹条椅上。他们每人泡一大玻璃杯花茶放在跟前,一边磕瓜子一边大声武气地吹牛,有人还会与正在调机倒片做放映准备的女放映员开开玩笑。

每当放电影时,村里那两三个平日里与钻井工人们混得较熟的“操哥”,便会提前赶来帮忙。他们在指定位置帮放映员竖起两根毛竹竿,撑起一块宽宽大大的银幕。完事后便坐入工人们的坐席里享受嘉宾观众待遇,让其他村民好生羡慕。

每逢放露天电影,村民们就像逢年过节一样欣喜若狂。大伙早早从地里收工,吃过早夜饭,男女老少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赶到井场坝,拿着五花八门的凳子椅子或草垫子,在钻井工人席位以外的地方占好位置。去得早的人倒能坐着自带的凳子看,而邻村来得迟的就只有站着看了,把整个井场坝几乎围得水泄不通的。一些小伙子,干脆就爬到旁边的树杈上看。还有看不到的人,就动开了脑筋,站在银幕后面看,尽管看到的画面是反的,照常是津津有味。

那时有青年男女特别爱借看电影之名,在夜幕之下谈情说爱“耍朋友”。这样一年半载下来,说不定就能促成两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当年的电影大多是黑白的,一些影片中人物的经典台词,人们几乎都能背得下来。只要第一天晚上看过电影,第二天出工时,就会有人在田间劳动时绘声绘色地谈论起电影里的情节。最搞笑的是我们这群村娃,总爱模仿电影里的人物。要么模仿英雄,在腰间插一杆自制的木头手枪,学着游击队长的样子,嘴里“啪、啪、啪”地响个不住。要么扮演坏蛋,嘴里“八嘎呀路”“死啦死啦”“开路开路”地嚷个不停。村子里的院坝晒场便成了我们模拟抗击日本鬼子最好的“战场”。

  还有电影里的一些插曲,那《柳堡的故事》里的《九九艳阳天》,那《上甘岭》里的《我的祖国》,那《铁道游击队》里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旋律是多么的优美动听……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当年的井场坝如今已变成了养猪场,但在井场坝里看露天电影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上了点年纪的人都喜欢怀旧,更何况那毕竟是我童年时光的一段美好记忆。


蛇年春节话春联


春节是中国“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贴春联也许是人们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至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据说“春联”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他发现大户人家在除夕贴的桃符很喜庆,于是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他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一问才知道,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阉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记得我小的时候写春联的故事也与猪有关。每到春节前夕,父亲就买来大红纸裁成条用毛笔写春联。有一年除夕上午,父亲正在裁红纸条,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我便凑过去嚷着要父亲教我写春联。父亲没有拒绝,先耐心地教我如何握笔、蘸墨、下笔、书写,然后摊开一本发黄的线装书,选了一副写着“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的春联给我练习。当我一笔一画地写完十几个大字后,已满头是汗,没想到写毛笔字竟如此费劲。

春联虽然写得歪歪扭扭的,但父亲竟称赞说每个字笔画还算齐全,并把它贴在了猪圈屋的门框上。那个春节让我过得特别开心,很有成就感。第二年父亲又让我写,并夸我写的春联让猪长得又快又肥呢。父亲的激励使我爱上了写毛笔字,每当学校办专栏时,我都要主动申请去帮忙抄写,久而久之我便有了明显进步。后来父亲年纪大了,写字手总发抖,我便接过了写春联这项“光荣”的任务。

如今,我偶尔也会参与一些书画公益活动。每年春节前夕,统战系统都要组织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为社区居民写春联送祝福。去年,我还受邀参加了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办的“外国留学生欢度中国年”活动。我在现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洋学生们分享了中国春节传统民俗文化,并为他们书写春联、解读寓意。留学生们演唱中国歌曲、表演中国舞蹈,学写中国春联......活动现场像个小小“联合国”。留学生们非常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争相收藏喜欢的春联,还把他们的“习作”赠与我留作纪念。

小小春联,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是美好的象征,是受人崇拜的形象,因为它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后被称为始祖神。蛇年春节的春联,自然少不了“蛇文化”元素。

近日,不少文朋书友已纷纷“发表”蛇年春联:龙年国展腾飞志,蛇岁同奔锦绣程;龙岁才舒千里目,蛇年更上一层楼;龙腾四海家家乐,蛇舞神州处处新......以此表达“蛇来运转,福满中华”的美好祝愿!

漫谈大佘山


去年自贡家乡领导来上海考察调研,我陪他们到大佘山去跑马观花兜了一圈。大家一边感叹大手笔,一边表示该文旅项目许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这里所说的大佘山,全称为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整个旅游度假区面积达64平方公里,境内自东北向西南有北竿山、凤凰山、玉屏山、厍公山、东佘山、西佘山、辰山、钟贾山、天马山、小机山、横云山、小昆山等大小12座山峰,蜿蜒连绵13公里,使一马平川的上海平原呈现出灵秀多姿的山林景观。其中,核心区东西佘山及周边区域,经过20余年发展,区域内共有4A级景点4个,五星级酒店3家,以及广富林文化遗址、辰山植物园、世茂深坑大酒店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功能性项目。

对我而言,游览大佘山,天主教堂是必须要去的。这个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远东第一教堂”,是佘山的标志。整座建筑造型独特,南长北短,东宽西窄,内圆外尖,内石外砖。大堂融多种建筑风格于一炉:拱顶、甬道为罗马式;廊柱为希腊式;尖顶为哥特式;橄榄形钟楼为以色列式;东端小圆顶为西班牙式;清水壁、斗角地砖、琉璃瓦为中国式。来到这里的游客,哪怕不是天主教徒,看看建筑和人文也会让人心里感到宁静。

还有佘山天文台,这个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宝贝,据说圆形拱顶及天文望远镜均购于法国,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现有新旧两个天文台,台内设有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是我国最大的天文观察基地之一。

也许女士和孩子们更喜欢辰山植物园吧。这个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占地面积207公顷,由中心展示区、植物保育区、五大洲植物区和外围缓冲区等四大功能区组成。园区内外以绿环为界,由绿环、山体、植物展示区构成三大空间,高低起伏的绿环总长4500米,为植物创造了丰富的生境。代表欧洲、非洲、澳洲和美洲的植物区更是丰富多彩,漫步绿环之上可鸟瞰整个园区概貌。

除了东、西佘山森林公园、辰山植物园外,还有月湖雕塑公园、欢乐谷、玛雅海滩水公园、广富林遗址公园、高尔夫俱乐部、天马赛车场、乡村俱乐部、二陆草堂等一大批有名的景点和娱乐项目,可供你尽情玩上好几天。

当然,佘山还有索菲特大酒店、艾美大酒店、世茂深坑大酒店等几家五星级景区酒店,可满足你的高档消费和享受。特别是世茂深坑大酒店,它可是创造了全球海拔最低五星级酒店的世界纪录。这个“挂在”坑壁上的建筑物,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酒店利用所在深坑的环境特点 ,所有客房均设有观景露台,可欣赏峭壁瀑布。酒店还设有攀岩、水下情景套房与水下餐厅。这个网红酒店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打卡,一饱眼福。

如今大佘山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可谓“江湖地位”日益凸显。既有上海市域独有的山林、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也有稀缺的古文化遗址、遗迹;既有名胜、宗教、科技等场所,又有新辟的体育、娱乐、酒店等人文景观。已形成“远看青山绿水,近看人文天地”的都市旅游休闲胜地,是名副其实的上海都市后花园。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未来的大佘山将会更加美好!

我一直对大佘山情有独钟,或许因为它有家乡的“影子”。联想到家乡的富顺文庙.西湖旅游景区,一个汇集钟秀、神龟、五府、玛瑙四山,坐拥千佛寺、罗浮洞、关刀堤、夺锦州、福源灏民居等旅游资源的文旅大项目,它融人文、自然、民俗、遗迹为一体,可谓“半城山色半城江,一湖碧水嵌城心”。如此完美之作,简直与上海大佘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光伦,民革党员,上海市自贡商会秘书长,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安徒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