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曹凘源 摄影报道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午11点,成都武侯区一家宠物善终机构的告别室里,越越正为一只名叫汤圆的暹罗猫梳理毛发。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后,她向宠主王女士嘱咐了相关事宜,轻轻关上门,退出了房间。“这个过程中,我们尽量不去打扰,只在宠主需要时,及时做好情绪引导和抚慰,让主人陪伴宠物好好走完最后一段路。”越越告诉记者,虽然入行时间并不久,但是对宠物殡葬师这份工作她已经颇有经验。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犬猫数量微增,数量突破1.2亿只。其中,犬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557亿元,小幅增长4.6%;猫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445亿元,增长10.7%。

市场不断放大的同时,从服务离世宠物的殡葬师,到用针灸调理猫狗的中兽医师,再到主打帮年轻人养宠“减负”的宠托师,围绕宠物生老病死的产业裂变正在催生出一批新职业,同时,这些新职业也反向推动着宠物死亡、健康与陪伴相关产业进化,加速宠物经济的发展。

宠物殡葬师:生死离别中的人宠温情

28岁的越越是贵州人,之前在家乡从事婚礼策划工作。来成都从事宠物殡葬工作已经有一年多时间。

“我喜欢宠物,也关注到这几年宠物经济在不断发展,机缘巧合下看到成都这边在招聘宠物殡葬师,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没想到实现了双向奔赴。”越越告诉记者,宠物殡葬师的工作并不复杂,接到订单后上门接宠物遗体,到店后进行遗容整理,布置好告别室,在告别仪式过程中对宠主进行情绪引导,然后送宠物进行火化处理,再将骨灰交还给主人,技术要求不高,但需要细心和投入,“能见证很多人宠之间如家人般的深厚情感。”

越越工作的宠物纪念馆2023年10月正式营业,在主理人山川看来,近几年养宠观念不断变化,宠物经济迅猛发展,为宠物殡葬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宠物殡葬师越越在布置告别室。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宠物正在成为‘家人’,宠物殡葬行业也由此兴起。”山川介绍,自己的爱犬在2014年离世,彼时的成都并没有完善的宠物殡葬产业,部分养宠人会联系专业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自己找地方埋葬。

2022年,山川便关注到了宠物殡葬行业。“当时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已经有很多专业做宠物殡葬的机构,成都作为全国较大的宠物消费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做宠物殡葬服务的企业,但是规模都不大。”山川介绍,自己2023年开店时,全成都约有20余家宠物殡葬企业,到了2024年,这一行业的企业数量已飙升至60余家。“数量在增加但是淘汰率也很高,一些品牌和商家由于各方面原因退出了市场,但是也有很多新人进入这一行业。”

行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记者了解到,宠物殡葬行业的收入大致分为服务、销售两个板块,前者主要通过提供宠物离世后的一系列服务获得,后者主要通过销售一些纪念品和骨灰盒等商品获得。此外,还有部分企业提供宠物殡葬师培训等服务。

对于网上“宠物殡葬师收入高,甚至可以月入十万”的传言,山川直言过于浮夸,这并不是个可以一夜暴富的职业。

他结合自己门店的经营情况分析,从客单价来看,根据宠物体重类型等因素综合计算,单次全流程费用约1200元上下,并无隐性消费,成都行业整体相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偏低;其次,订单数量分淡旺季,并非每天爆满,往往夏季订单量较大,导致每个月收入并不平均;最后,纪念品等商品的销售并不强制,完全根据客户需求选择。综合来看,团队里的殡葬师平均到手月收入在4000到5000元不等。

“不过市场目前仍然供不应求,我们今年也在筹备扩充团队和开设分店的事宜。”讲话之余,山川又接到了新的订单,需要马上去宠主家接宠物到店。送记者出门的时候,大门处的一段话吸引了记者注意——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这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本书里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初心和未来。”

宠物中医师:宠物中医正在抢滩医疗市场

将狗固定在长凳上,中兽医师王鑫手捻银针,找准穴位后扎进狗的身体,只见随着银针在狗后背有规律地震动,狗安静下来,似乎享受着扎针的过程。

这是成都一家专门为萌宠开设的中医馆,大厅内,针灸针、电子针疗仪、艾灸仪、药浴包、中药材等一应俱全,乍一看和传统中医馆区别不大。记者到达时,王鑫刚为一只小狗做完针灸治疗。“这只狗狗患有神经炎,需要针灸配合中药调理,目前来看恢复情况不错。”王鑫说。

宠物在中医馆进行针灸治疗。受访者供图

望闻问切、针灸艾灸、推拿理疗……近年来,随着宠物经济的升温,宠物中医热潮再起,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出现了宠物中医院,传承几千年的中兽医职业,完成了“二次亮相”,重回大众视野,吸引了不少养宠人的关注。

“中兽医是近年来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个职业,但并非新型职业。”王鑫告诉记者,中兽医历史悠久,从现代来看,中医疗法也是畜牧业上常见的诊疗方式之一,只是因为宠物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在宠物医疗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让中兽医这个职业再次从幕后走到台前。

和给人治病相比,宠物的中医疗法有何特殊之处?王鑫介绍,中兽医的诊断过程其实跟中医诊断很相似,小动物也要经历“望闻问切”这套流程。动物和人的穴位大部分是一样的,针灸是中兽医开展的重要诊疗项目之一。同样,中兽医也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小动物,会根据具体的病症“一宠一方”。

如何给宠物“望、闻、问、切”?王鑫说,“望”就是观察宠物状态,看其神态亢奋还是低迷;“闻”就是闻其嘴巴的味道,是否有异常,长期只吃狗粮、猫粮的宠物嘴巴会很臭;“问”则是问宠物主人,了解其生活环境、病史等;“切”就是把脉,狗的脉搏在后腿内侧,把脉能初步判断其大致哪里有问题。“这就像中医院里面的儿科,由于狗不能言语,所以重点还是‘问’这个环节,大约占诊断时间的60%,我们需要了解宠物生活的方方面面,问得多问得细才好对症下药。”

对于中医治疗,网上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是否是智商税?是不是唬人的噱头?对此,王鑫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宠物中医的适用疾病十分广泛,神经系统疾病如椎间盘疾病、面瘫、中风;骨关节问题如髋关节发育不良,髌骨脱位术后康复理疗;肌肉问题如腰肌劳损,肌肉损伤;以及各种类型的皮肤病,各种疑难杂症,长期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有些宠物疾病在进行西医治疗时,可能会涉及手术,这就必然需要麻醉,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风险点,此外还有一些服用的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这些都是宠主担心的问题。”王鑫说,中医诊疗更多是从宠物本身的体质方面入手,通过针灸、理疗、药浴、饮食等方面的调整治疗疾病。由于小动物的恢复能力比人体更强,耐药性也相对较低,中医整体疗效较为显著。

该中医馆创始人伍迎九介绍,成都的宠物医疗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宠物医院数量位列全国前三,与此同时,国内多所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开办的中兽医专业也能够为宠物中医输送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决定将此前在宠物医院中医专科的基础上,开办纯正的宠物中医馆,为宠物提供日常的中医保健与护理,把中医理念融入养宠的生活方式中去。”

宠托师:为年轻人养宠“减负”

按时到达宠主家门口,消毒进门、给宠物喂食喂水、带去附近或指定地点遛狗、带宠物回家……全程一人持手机拍摄记录,一人负责具体服务工作——这就是阿倩作为一名宠托师的工作日常。

对日益增多的养宠家庭,特别是年轻宠主来说,在对宠物陪伴和关心无法及时到位时,宠托师这份职业的出现无疑可为养宠“减负”。

今年春节前夕,不少成都本地网友发布“春节假期上门喂宠”的帖子,价格从30—100元/次不等,具体根据距离、时间长短,服务项目等动态调整,服务的内容包括喂食喂水、清理粪便、查看宠物状态、陪伴玩耍、代送就医等。

相较于宠托师,它还有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名字——代办跑腿,常见于在同城服务平台或者二手交易平台发布的兼职信息,其中就包括上门喂养及陪伴宠物的服务。

阿倩并非最早的一批宠托师,但是在圈内已小有名气。自己爱狗、养狗,偶然的机会下,被“大学生上门遛狗”触动的她下定决心,和闺蜜一起投身宠托师行业。

成都的养宠环境以及宠主的需求缺口,让她们在初入这一行时充满憧憬,但是实际情况却并没有想象中乐观。

“一开始只能接附近的单,大家互相不认识也不放心,订单量不高,收入根本无法保证。”阿倩告诉记者,从最开始的兼职到后来转身做全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考虑到还没有很多专业的自媒体做这一块,我们就想一边做宠托师,一边把工作过程记录下来做自媒体,没想到受到了这么多关注。”

阿倩发布的宠托师工作视频。

在阿倩看来,从事宠托师工作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只需要有最基础的养宠经验,更重要的是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对待宠物的态度和情感。

“我们服务的每一只宠物都是别人家庭的成员,我们也要用对待朋友的态度来对待它们。”在阿倩发布的视频中,她是负责和宠物互动的主人公,闺蜜负责拍摄记录,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将宠物从最初的陌生到很快地熟络这个过程完全展现,让更多的人通过短视频认识到宠托师这个职业,也让她的自媒体账号粉丝突破百万。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多名消费者反映,上门人员多为兼职,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虽然有监控拍摄,但是总担心有“看不见”的地方,所以一般还是找熟人下单。

从业者也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宠物猫和狗的专业饲养问题,还有在喂养过程中,宠物产生的应激反应,导致上门服务人员受伤等。对于想要加入这一行的就业者阿倩表示欢迎,但是她也直言也要看到这份工作的不易和现实困难。“相信未来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会形成一定标准,包括安全和保险等方面,也会对从业人员有更多的要求。”

记者

手记

蛋糕好吃不易吃,“宠物经济”不能只外表可爱


作为一名养宠人,记者听到最多也是最有共鸣的一句话是——这是一个围绕情感展开,用爱才能进行的行业。养宠数量增多这个客观社会现象的背后,是养宠观念的变化。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毛孩子”不再只是看家护院或者调节生活的附属品,而是向着家庭成员的角色转变。这就对宠物行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心对待家人,才能用情做好服务。


宠物经济下新职业的诞生并非偶然,背后是多重社会因素的共振。比如情感代偿机制,宠物成为年轻群体十分重要的情感寄托。有数据显示,52%的宠主自称“毛孩子家长”,愿为宠物年均花费5561元。又比如生命观念进化,从看家护院到家庭成员的身份转变,推动动物医疗、殡葬服务“拟人化”发展。此外还有产业升级倒逼,传统宠物食品、医疗赛道进入红海,新兴细分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准入门槛低是多个细分赛道共同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诸多新职业是宠物经济发展之下的产物,兴起时间不长,因此缺乏完善且严格的行业标准;从市场角度来看,这种现阶段需求催生出的供给能否长期保持向上的增量也有待时间验证。正如多名从业者所言,宠物经济这块蛋糕好吃但不易吃,这也造成了许多行业淘汰率高、向下扎根的深度不够。


面对市场远不饱和,上升空档依旧很大的市场现状,需要意识到,这些毛细血管般的新职业,正在重构宠物经济格局。从业者也不能在有目的性的宣传中只看到宠物经济的光鲜外表,更要慎重评估自身是否能够满足行业未来发展可能提出的要求。


无论是宠物殡葬师、中兽医还是宠托师,这些新职业表面服务宠物,实则治愈着人类的情感焦虑——在生命与经济的交会处,我们终将读懂时代的柔软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