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你春节吃四川的黑猪肉没?”2月19日上午,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科学研究所所长龚建军在办公室向记者抛出了这个有趣的话题。得知记者购买过铁骑力士、高金食品两家企业的黑猪肉,他并不感到意外。“以前四川地方猪(黑猪)知晓度不高,但现在被更多人接受。”龚建军向记者透露,今年,他将带领团队主要做好良种选育、产业转化、降本增效这三项重点工作,与政府、企业携手助力四川地方猪(黑猪)产业走稳走实,帮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儿时的纯正土猪肉。
龚建军团队与企业合作选育的良种:青峪黑猪新品种
四川地方猪产业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种做支撑。目前,四川有藏猪、内江猪、青峪猪等9个地方猪遗传资源类群,但窝产仔数、日增重、料肉比等重要指标均不理想。“比如藏猪、内江猪等品种窝产仔数均低于10头,严重制约了产业高效发展。”去年,龚建军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青峪猪新品种取得突破,其生产效能基本上接近外种猪。新品种推出后市场反响良好,坚定了团队持续攻坚的信心。“这个新品种在窝产仔数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每年产仔数可达13头以上,生长速度与外种猪接近。”今年,龚建军团队将以藏猪为优质育种材料,加快新品种选育,在保持风味、口感的基础上,提升四川地方猪生产效率。
龚建军团队加快科研攻关,四川地方猪(黑猪)肋骨对数等指标取得了突破。
好品种需要实现高效的产业转化才有生命力。色湾藏香猪、乡城藏香猪、中江黑猪、三台川藏黑猪……近年来,在政府、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等多方合力下,四川地方猪(黑猪)产业发展版图正逐步扩张。
长期为各地服务,龚建军团队注意到省内对四川地方猪(黑猪)产业发展的热情愈来愈高。以甘孜州的乡城黑猪为例,当地政府专门划分了保护区、建立了核心选育场,还与省畜科院在简阳建立了异地保种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良种选育、产业转化体系。龚建军告诉记者,今年团队将继续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将实验室内好的品种带给企业,提高四川地方猪(黑猪)生产效率、产业附加值。
三台县明兴农业生猪养殖场内,刚安装的降本增效新设备。
随着饲养成本的持续高企,降本增效成为科研人员的重要攻坚方向。这几天,位于绵阳市三台县的三台县明兴农业生猪养殖场内,正紧锣密鼓地安装30套新机器:妊娠母猪小群养智能液态料饲喂站。该设备是我省实施“生猪智能精准液态饲喂设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的初步推出成果。设备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替代国外同类进口产品,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实现妊娠母猪精准饲喂,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母猪生产效率。
作为项目组牵头专家,龚建军今年将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泥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参与方负责人合作,根据设备运行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设备参数,尽快研发出一批助力四川生猪养殖节粮降耗的良机。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