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尹梦奇 摄影报道

春节后,食用菌的消费高峰已过,但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依然忙碌。四川琪英菌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琪英菌业”)的菌种研发微信群里,杏鲍菇菌种培育试验的最新数据正在不断更新;一墙之隔外,蓬溪骆峰菌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骆峰菌业”)正在装车一批黄色金针菇鲜菇,准备发往成都的一家食用菌加工企业。

两家企业各有所忙,但目标却是一致:锁住食用菌产业的“含金量”。

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拥有全国最大的单体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虫草花工厂化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黄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基地。2024年,园区全年的食用菌产值达到17.08亿元。

园区坐拥三个全国“最大”的金字招牌,但要锁住其间的“含金量”,却并不容易。尤其是,节后食用菌价格回落等因素,可能会让这份“含金量”大打折扣。此时,蓬溪食用菌又如何能够锁住产业的“含金量”?

黄色金针菇的出菇房。

修内功



菌种研发可让一袋杏鲍菇增产30克

采摘、清洗、分选、打包······春节过后,在琪英菌业的生产基地,每天有300吨鲜菇出厂,发往全国各地,包含杏鲍菇、鹿茸菇、虫草花、金针菇等多个食用菌品种。

300吨,是琪英菌业满产状态下的产量数据。而在节后,依然选择保持满产状态,并不是一个轻松简单的决定。

作为琪英菌业总经理,宋强深知,作出这个决定,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后,食用菌价格回落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以杏鲍菇为例,相较于1月的消费高峰期,现在出厂价格下降了大约30%。”他介绍。

杏鲍菇的出菇房。

那么,琪英菌业依旧选择保持满产状态,这种把握又是从何而来?

“叮咚!”17日上午10点,宋强的手机里弹出了一条微信消息——公司研发人员刚刚在群里更新了菌种培育试验的最新结果,包含袋数、总重量等指标数据。这样的动作,群里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而像这样致力于菌种研发的微信群,公司目前有3个”。

“食用菌的菌种研发涉及的变量太多了。要想研发培育出一种理想的菌种,我们至少需要4万组试验数据的支撑。”宋强介绍,而在菌种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给公司生产带来了实质的变化。

琪英菌业最新的试验数据显示,基地内的一袋杏鲍菇菌包已经可以长出约1.48斤的杏鲍菇。较1月份而言,这个重量又有了约30克的增加。

“你不要小看这个变化。”说着,宋强掏出一台计算器,给记者讲起了其中的“玄机”:虽然一袋杏鲍菇只增重了30克,但是基地内每天大约有35万袋杏鲍菇出厂。这样算下来,整个基地一天要多产大约2万斤的杏鲍菇,“即使按照每斤2元的价格计算,一天下来,我们也会因此增加4万元的收入”。

“因此,虽然节后食用菌的价格有所回落,但当抓好菌种的创新研发工作后,我们也有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宋强表示。

出菇房内的杏鲍菇。

借外力



精深加工成黄色金针菇增值的“跳板”

除了在菌种研发上苦下功夫,蓬溪食用菌产业还在向外寻路。

目前,骆峰菌业生产的黄色金针菇鲜菇产品已经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不过,身为骆峰菌业董事长,李俊杰还想在黄色金针菇市场里,继续寻找新的增量。

“蓬溪县现在正在打造食用菌百亿产业集群,眼下产业链还需延伸、产品类别仍需扩展。”李俊杰这样说,是因为他在这一朵朵黄色菌子的身上,看到了广阔的增值空间。

黄色金针菇。

如何走好食用菌的增值之路?骆峰菌业的第一步落脚在了“精深加工”上。李俊杰表示,因其脆爽滑嫩的独特口感以及营养价值,黄色金针菇在精深加工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

“基本上每天都有60吨黄色金针菇从生产基地发出,其中约10%都将被运往食品精深加工企业。”李俊杰介绍,这部分经过精深加工环节的黄色金针菇,被制成即食下饭菜等休闲食品,自此它的“身价”将倍增,实现了一场华丽的变身。

精深加工,正在成为提升黄色金针菇“含金量”的“跳板”。目前,围绕黄色金针菇,骆峰菌业已联合多家食品精深加工企业,研发出菌菇挂面、休闲食品、饮料等10余种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产品,部分产品现已上市销售,远销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其中,与蓬溪本土企业高升红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黄色金针菇挂面也于春节前上市。

黄色金针菇。

未来,骆峰菌业还计划自主研发和生产菇精、菇酱等精深加工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黄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发展黄色金针菇精深加工产业,我们在原材料供应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李俊杰表示。

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也正在抓紧布局。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将加快完善食用菌全产业链,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的招引,有序推动菌香园、菌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此外,园区还正在规划建设东南亚冷链物流出口基地,大力拓展海外的销售渠道。



记者手记



每年春节都是食用菌消费的高峰期。节后,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食用菌价格有所回落。此时,蓬溪食用菌如何锁住产业的“含金量”?


从30克到4万元,琪英菌业用一组数据,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农业科技创新在食用菌增产方面的巨大潜力。而骆峰菌业,则从一朵小小的黄色金针菇出发,作出包含10余种不同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产品的产业链文章,展现了食用菌产业增值的广阔空间。


增产、增值,既要修内功、也要借外力——“内外兼修”之道,正是蓬溪食用菌锁住产业“含金量”的秘诀,构成了蓬溪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