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人声鼎沸,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石桥烧火龙”连续上演,人群追逐舞动的火龙在大街小巷穿梭。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类似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演出风靡达州各地。一个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成为达州为市民游客欢度新春佳节送上的一道道“大餐”。

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达州积极探索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的新模式,让这些民俗瑰宝更加生动鲜活地融入群众生活。

石桥烧火龙现场。唐朝祥 摄

摸清家底

进行抢救性记录

“今年,我们将继续拓展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遗产保护科科长唐文彪介绍。

近两年,达州已收录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3项。截至目前,达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3个、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8个,梯次衔接的四级名录体系初具规模。

达州市通川区“非遗拜大年”活动带着达州花灯、何氏剪纸等非遗技艺走进该区北山镇。李平 摄

“非遗资源的挖掘阐发和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培育建设,对非遗保护传承尤为重要。”唐文彪说,达州持续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和调研,对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动态了解、情况更新,提出了数字化传承发展等课题。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保护。近年来,达州先后对65岁以上的20余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口述、文献、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抢救性记录。此外,达州每年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100余场次,举办非遗名录展100余次,还打造了一批非遗传习基地、非遗体验基地、非遗工坊。

2月9日,达州举行首届非遗传承工匠技能大赛,全市9支参赛队伍136名选手中,除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有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学生等。

达州首届非遗传承工匠技能大赛现场。达川区总工会供图

融入生活

打造文旅新名片

烧火龙,又称“耍火龙”,是达州多地欢度新春的打开方式。在开江县,烧火龙表演在县城橄榄广场开幕,随后延伸至多个乡镇。元宵节当晚,烧火龙“搬到”仁和新城广场商圈,引燃节日气氛。

在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川东土家薅草锣鼓、钱棍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也备受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游客涌进小镇广场,“没想到这里不仅风景宜人,非遗展演也这么精彩,年味很浓!”来自重庆市开州区的游客王昆兴奋不已。

让非遗代表性项目真正融入群众生活,达州把这些代表性项目纳入民俗文化、文艺表演和特色产业中,打造成当地文旅新名片。

春节期间,达州中心广场搭建起“遗艺传承区”,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何氏剪纸、朱仙窖藏、制作蒲鸭子等技艺,并邀请知名网络人士扩大宣传。

2月9日晚,“石桥烧火龙”启动仪式上还进行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法门武术的表演。“法门武术曾参与香港国际武术节等国际国内大赛,获得金牌93枚、银牌133枚、铜牌87枚的优异成绩。”当主持人念到这串数字,观众席响起一片惊呼声。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渠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达州还推动“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融合发展。在渠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刘氏竹编,在代表性传承人刘嘉峰的引领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慕名到刘氏竹编工作室学习技艺,带动渠县竹编产业年产值超过600万元。

加强非遗传承传播和创新转化发展,达州还积极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交流互鉴中扩大影响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仁板凳龙等多次亮相成都国际非遗节,刘氏竹编先后走进法国、巴拿马、约旦、摩洛哥、马来西亚等地展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