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岳付玉

正月里,渤海之滨还沉浸在浓郁的年节氛围中,津潍高铁等多个重大项目早已复工、投产。从海风拂过的风机到数据中心跃动的字节,从工业锈带的重生到地铁隧道的延展,金融支持的暖流在津沽大地奔涌。

2024年,我市27家银行通过精准对接服务,累计向206个重点项目投放贷款472.86亿元,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新的一年,包括续建项目在内,全市854个重点项目清单也已发布。天津金融生力军继续踊跃参与,助推大项目刷新“进度条”。

精准投放:既撑当下更谋长远

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支持下,重大项目建设的齿轮加速转动。

走进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可以看到黑色的机箱整齐排列,指示灯交替闪烁……运营不到两年,天津智算中心已为逾200家客户提供算力资源,培育“海河·谛听”等10多个行业垂直大模型。国家开发银行的创新金融服务保障了建设速度。这座300P算力规模的“数字大脑”,通过开发性金融工具解决了10多亿元的融资需求,吸引包括华为在内的68家单位达成算力合作,成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支点。

渤海湾的碧波之上,工商银行16.3亿元贷款支持的204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助力天津海上风电实现“零”的突破。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约6亿度,提供的绿色电能大约每年可供70万个家庭使用。

……

从港口到铁路,从科创园区到乡村街巷,金融资源配置呈现鲜明导向,既撑当下更谋长远。其中,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科技与产业创新、现代服务业和重大民生改善这五大领域是重中之重,尽显金融系统对区域经济“压舱石”和“加速器”的高度关注。

创新破局:化解融资堵点

服务“大块头”需要大智慧。面对重大项目的特殊需求,天津金融机构各显神通。

天津医药民企青松制药有限公司拟投资2.4亿元,建设碳青霉烯高端制剂药品智能化工厂,打造国内首个培南类药品粉液双室袋产品生产线,预计2027年投产后年产量可达1000万袋。这个大项目建设期长、特色药品产能爬坡慢,渤海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出了融资方子:延长贷款期限,设置宽限期,帮企业降低还本比例,减少短期还款压力。最让青松制药方面称道的,是该行在得知这个项目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技术改造备选项目清单后,主动提出运用人民银行再贷款政策工具帮企业降成本。“在贴息期内综合融资成本仅1%左右,这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我们搞科研和生产的底气更足了。”

在国开行天津市分行,人工智能项目的“全周期服务图”让人眼前一亮:1.27亿元基础设施基金撬动项目启动,4.19亿元专项债衔接建设中期,6.32亿元贷款保障后期扩容。“就像接力赛,每种融资工具在合适赛段发挥作用。”项目相关负责人比喻道。

翻开天津地铁4号线的融资台账,中国银行作为银团牵头行的信贷投放设计同样可圈可点:为项目建设核定50亿元授信额度,累计投放25亿元,采用分段提款机制匹配工程进度,动态利率调节帮项目节省财务成本。为了让务工人员及时拿到工资,他们还利用移动“智能柜台”在工地搭建临时服务站,快速批量办卡、代发,系列暖心服务备受赞誉。

民生筑基:温暖抵达“最后一米”

抓项目就是抓民生。

河东区月牙河畔,始建于1951年的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华丽蜕变。在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牵头、邮储银行天津分行等参与的46.3亿元银团贷款支持下,28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转型为数字产业园。改造后的“苏联专家楼”成为热门景点。更让周边居民欣喜的是,15个老旧小区同步实施电梯加装、管网改造,居民享受到“15分钟品质生活圈”。

看着眼前红火的工地、正在兴建的住宅楼,年近70岁的刘大爷一脸幸福。这位东丽区新立街道新立村的老人目睹其所在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与其他780多户村民一起憧憬还迁后的生活。公开信息显示,这是天津市2024年首个办理立项的“城中村”项目,被纳入全国首批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计划。这背后,少不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鼎力相助。农发行天津市分行为之审批贷款8.7亿元,截至2025年1月末,累计投放2.6亿元。

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带动下,社会资本投资天津的热情不断被点燃。近两年,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青山绿能智能制造产研基地、中电科蓝天产业园等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纷纷转化落地,社会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已有61个、总投资996.35亿元项目列入国家向民间资本推介平台,位居直辖市第一。

在这场金融与大项目的“双向奔赴”中,政府部门起到了引导、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天津每年都举办银企对接会,银政“见面聊”,让好项目“不差钱”。市委金融办等精心打造的“津心融”等金融超市,让企业像网购一样随时随地选择金融产品。

2月17日,2025年首场重大项目银企对接会将如约举行,由市发展改革委、市委金融办等组成的大项目服务专班全年跟踪项目进展,及时提供贴身服务。

当金融活水与城市脉动深度交融,当一个个重大项目破土而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创新力的天津,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