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10多年前,我曾在网络平台搜罗过一些中外优秀动画短片,其中一部时长16分钟的《打,打个大西瓜》让人印象深刻。作品画风粗砺而不失幽默风趣,喜剧的外壳下包裹的是对人性、对权力、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哦,对了,这部短片作者的“艺名”也有点好玩——饺克力。

多年以后,一部短片变成两部长片,场景从一片大海和一座孤岛,变成陈塘关、玉虚宫和龙宫,角色从两个狭路相逢的倒霉士兵,变成哪吒、敖丙、李靖、殷夫人、申公豹、太乙真人、无量仙翁、四海龙王、海底妖族……还有一点,导演的名字,从“饺克力”变成了“饺子”。

这就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1》)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故事。

如你所知,继2019年《哪吒1》取得人民币50多亿元票房后,今年春节上映的《哪吒2》再度爆发“洪荒之力”,仅仅9天就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随后迅速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第一名。

所以,令人好奇的是,从“饺克力”到“饺子”,从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到电影《哪吒》,中间发生了什么?或者说,从一个业余动画师,到一个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动画编剧、导演,究竟要经过几步?

我想,首先是以过硬的专业素养为支撑的热爱与坚持。饺子曾说,自己的幸运之处,在于兴趣与市场恰好契合。但显然,一味坚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单靠兴趣“用爱发电”,无法照亮《哪吒》的前行之路。就拿《哪吒2》来说,编剧花了两年,制作花了3年,再加上后期,几乎穷尽了可以获得的硬件、人力和时间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灵感和创意的“变现”,要靠饺子自己写出来、画出来甚至演出来。毫无疑问,唯有专业才能成为基石。

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电影产业、动画产业上下游、生态链的构建。如果说《打,打个大西瓜》是单打独斗的手工业产物,那么,《哪吒》这种动画领域的商业大片就一定得靠分工合作。正如在《哪吒2》的制作中,任何一场特效都涉及多个团队参与,不同的公司负责不同的环节,其中包括动画制作、三维资产、特效合成等。因此,饺子和团队并非孤军奋战,《哪吒2》票房大卖也并非一人之功。该片的贡献除了内容本身,可能还在于给国内的动画乃至影视制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流程范本。

在《打,打个大西瓜》片尾,当时的“饺克力”列出了一份长长的“idol”(偶像)名单。开头就向中外众多优秀动画人和制作团队致敬,如中国的万籁鸣,日本的手冢治虫、宫崎骏、押井守、大友克洋,美国的迪士尼、皮克斯等。如今的“饺子”,可以跟这些前辈同行、并驾齐驱了吗?

可能还需假以时日。

一是要持续推出高质量作品,二是要形成具有独创性的内容、风格特征,三是要传达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进而在世界动画电影版图上标记出自己的位置。想想宫崎骏吧,从1979年的《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到2023年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光是动画长片导演生涯就持续40多年,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被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观众称道。

我在电影院观看《哪吒2》前,大银幕上播放了另外两部国产动画电影的预告片,或许它们就会成为下一部爆款?我想,我们有那么多持续打磨技艺、坚持创作的动画人,有不断出炉的扶持政策和持续完善的产业生态,作为普通观众,除在网上甚至跑到《哪吒》出品公司“催更”,不妨对其团队、对国产动画给予更多耐心和信任。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中国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哪吒3》,还可以见证越来越多的“饺克力”成为“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