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当下,各地政府组织干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已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一些企业并不欢迎,一些调研对象表面笑脸相迎,实则深感无奈,甚至心生厌烦。(2月12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这一现象值得深思。我们知道,“有形之手”对企业发展影响甚深。一方面,企业期待政府能“量体裁衣”制定政策,以此获得更好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能与企业同频共振,更好发挥“有形之手”作用。为此,实现政企联动,打通政企沟通“高速路”至为关键。于是,走访调研便成了一种常规操作,这无疑也是务实之举、暖心之策。既如此,为何一些走访调研又不受待见呢?究其根本,是有的走访逐渐走偏了。
比如,有的干部把企业走访当成“刷脸打卡”,脚步匆匆、走马观花,主打一个“走过场”“我来过”;再负责一点的,对企业反映的痛点、问题倒是如实记录、照单全收,却迟迟不见行动;再“敬业”一点的,频繁到访、“积极”指导,结果企业苦于忙接待、忙迎检、忙汇报,一年到头材料都要准备“一箩筐”……凡此种种,都与走访助企的初衷相去甚远;久而久之,企业对所谓走访自然唯恐避之不及。
问题何解?
先要摆正心态。走访调研“身至”还要“心至”,服务企业“贴身”还要“贴心”。走访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工作不作为、慢作为,说到底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只有掸去思想上的“灰尘”、祛除作风上的“病灶”,摒弃官腔官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让走访更走心、互动更暖心、助企更用心,才能真正当好企业的“娘家人”“店小二”。
当聚力解难题。世间难事,最怕干字当头、实字为要。走访调研不是作秀表演,关键是要帮企业解决成长烦恼、发展问题。当前,部分企业受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生产经营存在困难。对于企业的“急难愁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要抓在手里,多讲“怎么行”、多想“怎么办”。
善于问计问效。走访效果如何、政策“体感”怎样,企业最有发言权。切忌一“走”了之、一“调”了之,珍惜每一个政企沟通机会,通过问计问效于企业,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制度设计,进一步延展走访调研的价值链条,善莫大焉。同时做好减法,遵循必要原则,强化政府部门间统筹协同,善于合并同类项,避免频繁而无效的走访,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如此走访,才是企业所需要和乐见的。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