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云鸽

在2025年中国春节档电影中,脚踏风火轮、身缠混天绫的“魔童”哪吒横扫全球票房。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下午2点,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累计票房突破人民币97亿元,超13亿美元,超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登顶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暂列全球票房榜第18位。而猫眼专业版最新票房预测数据显示,其最终票房将突破人民币160亿元,那将剑指全球电影票房榜第5名‌,打破此前前40名无亚洲电影的纪录。

《哪吒2》这部“川味”十足的动画电影,不仅延续前作的热血与颠覆,更以震撼的视听语言和浓厚的本土文化基因,成为全球动画工业的瞩目焦点。票房数字背后,是历时5年的匠心打磨,是政策、人才与地域文化的“交响乐”。从政策扶持到创作生态,从文化底蕴到技术突破,四川正以“电影宝地”之姿,书写中国动画崛起的新篇章。

文化出川:从巴蜀奇观到世界语言

《哪吒2》的四川基因,藏在每一帧“麻辣鲜香”的巴蜀细节里:太乙真人的“椒盐川普”源自绵阳乾元山的传说,结界兽的青铜面具脱胎于三星堆文物,陈塘关百姓竹椅盖碗茶的市井烟火暗合成都人“苍蝇馆子里吃出神仙日子”的豁达……导演饺子团队耗时5年,将古蜀文明与现代科技“爆炒”出新风味。正如影评人谭飞所言:“《哪吒2》把神仙故事拍成了四川火锅——滚烫、酣畅,让人欲罢不能。”

“《哪吒2》创造的史无前例的成绩,跟四川的文化土壤有很大关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文指出,四川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外界既互相交融,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能形成自己非常独特的文化。从古至今,四川文化骨子里就蕴含有强烈的个性、独创性。这种个性和独创性的深层是一种自由精神,而《哪吒2》的本质是追求自由。“创作形式和风格的自由,是《哪吒2》更具美学意义的创新。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人物形象等,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极少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哪吒2》成功地将四川文化转化为人类的共情:电影的喜剧性来自四川人的幽默,以青城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峨眉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孕育了哪吒的超脱与自由,以火锅为代表的四川美食,强烈的烟火气和现实性令世界着迷。

更巧妙的是,影片借古蜀文明元素构建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三星堆青铜纹路化作天宫穹顶,金沙太阳神鸟图腾点亮元神法器,让全球观众直观触摸到中华文明的奇幻肌理。这种在地域性与世界性的平衡,恰是四川文化的时代诠释。

此外,四川的从容气质也为电影注入灵魂。“五年磨一剑”的《哪吒2》,特效镜头数量超第一部镜头的总和,仅“海面撕裂”场景便耗费团队数月时间,攻克流体动力学模拟难题。这种“向时间要结果”的坚守,与四川“闲适却不懈怠”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导演饺子坦言:“四川人的松弛感与创作专注力很奇妙,火锅店里聊剧本、茶馆里画分镜,这种生活气反而让想象力更自由。”

当川剧变脸元素被融入电影的打斗场景,当都江堰的波涛化身为影片水浪特效的灵动感,当方言台词成为情绪的“催化剂”……《哪吒2》将地域符号转化为共同价值的叙事策略,既引发本土观众共鸣,又为全球观众打开一扇理解四川的窗口。它证明了地域文化不仅能出圈,还能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叛逆精神,注入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脾性,让古老神话产生时代共鸣。

创作生态:四川打造动画界的“奥运村”

若将《哪吒2》的制作历程比作一场动画界的奥运会,成都高新区无疑是奥运村。在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可可豆动画与墨境天合、艾尔平方等公司仅隔百米,喝杯咖啡的时间便能解决特效难题。“10分钟产业圈”让动画人得以无缝协作,死磕出1900多个特效镜头。

走进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工作室墙上挂满《哪吒》系列的手绘稿。导演饺子的团队在此扎根10年,从《打,打个大西瓜》的独立动画人到《哪吒2》的票房霸主,他的成长轨迹是四川动漫生态的缩影。

可可豆动画所在的成都高新区,致力于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人才公寓等配套,并设立“文创贷”解决融资难题,斩断创作者的后顾之忧,让其潜心投入创作中。

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在地支持。四川近年来着力培育数字文创集群,引进顶尖动作捕捉实验室与渲染农场,为《哪吒2》中1900多个特效镜头提供硬件支撑。多个国家或地区级数字影视基地,引入全球领先的渲染农场与动作捕捉系统。从IP开发到衍生品设计,四川已形成完整的动漫产业链。2024年,四川动漫及游戏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04.04亿元,利润总额达437.16亿元,带动就业人数2.6万人。

《哪吒2》的成功,折射出四川动漫产业从作坊式生产到工业化体系的跃迁。据统计,影片涉及4000多名制作人员,特效镜头达1900多个,其中80%由四川本土团队完成。电影从配音到建模再到灯光渲染的班底,都活跃着川传、川影两所高校毕业生的身影。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四川构建的“产学研用”生态链,也印证了这片土地“既出作品、更出人才”的培育能力。

“海水撕裂直径5000米,模拟数据超10T——这个镜头差点让我们‘秃头’!”《哪吒2》特效工作人员回忆,仅哪吒斗敖丙一场戏,就联合20个团队攻坚半年。可见,《哪吒2》或许也标志着中国特效不再追随好莱坞,而是开创自己的独特美学体系。

四川的雄心不止于此。随着“哪吒”系列IP的崛起,这里正以“数字文创第三极”的姿态告诉世界:做动画,这里也有通江达海的码头。

政策赋能:3亿扶持浇灌影视沃土

在《哪吒2》的片尾字幕中,观众们发现片尾字幕特别鸣谢了“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这个细节,恰是解码“四川文艺振兴”的密钥。

《哪吒2》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成果。据四川省电影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四川以真金白银推动影视产业升级:3亿元重大文艺精品扶持资金覆盖全产业链,“拍在四川”一站式服务体系应运而生,从剧本孵化到后期制作,从人才引进到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条高效协同的创作链路。

这些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成果备受业界瞩目:四川多部作品连获重磅奖项,顺利举办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等重要节展。2024年,《浴火之路》《熊猫计划》等3部“四川造”电影票房破亿;全省电影票房收入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四。《哪吒2》更成为政策与创作共振的典范,印证筑巢引凤的战略远见。

近年来,“四川造”电影动作连连,在重磅奖项和电影节展上大放异彩:《二十二》《十八洞村》《我的父亲焦裕禄》连获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或优秀作品奖;《阿拉姜色》《不虚此行》《阳光俱乐部》捧回上海国际电影节5项大奖;《随风飘散》《漫长的告白》拿下3座金鸡奖奖杯;《白塔之光》夺得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5项大奖,并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哪吒2》的成功绝非终点。越来越多的“四川造”电影在业界获得良好口碑,得到电影专业人士的推崇。“这些电影艺术品质、专业水准都比较高,很多作品我都提前观影,并以电影评论的方式给予大力推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点赞道,“四川造”影片近年来屡屡获奖,在于出品方、创作者能坚守初心,努力提升专业水准,实现艺术追求。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四川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了从“西部影都”到“国漫高地”的跃迁。

当哪吒脚踏风火轮掠过天府平原,《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绩单写满四川电影人的赤诚与野心。这里有三星堆穿越3000年的凝视,有都江堰奔腾不息的灵感,更有政策、人才与文化的三重共振。当“川军”旗帜插上中国影史之巅,世界终将看清:四川,不仅是大熊猫与火锅的故乡,更是中国电影未来的“造梦之城”。

(片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