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秦勇 遂宁频道 刘作鹏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一年一度的蓬溪县“送蛴蟆”民俗文化活动在该县文井镇白鹤林村举行,春夜星光下,村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人小孩成群结队举着蛴蟆灯,唱着“送蛴蟆”歌谣,将“蛴蟆”插在田间地头送走,祈求新的一年,远离疾病、阖家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蛴蟆”即青蛙,作为一种有益农耕的益虫,为何会在川北农村地区形成类似“送瘟神”的“送蛴蟆”传统地方民俗?

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一到开春时节,就会爆发瘟疫,许多孩子因此夭折,老百姓痛苦不堪。有人说是得罪了蛙神,于是,便兴起了祭祀“蛙神”的蛴蟆节,以此来祈求上天保佑村里的孩子。瘟疫果然从此不再蔓延,由此,这一传统的地方民俗活动便保留至今。

其实所谓的“蛴蟆瘟”,在医学上是指流行性腮腺炎,也叫“蛤蟆瘟”“大嘴巴”,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季节集中在冬春两季。

所以“蛴蟆瘟”,也就是初春时节,因天气反复无常,小孩子免疫力减弱,大规模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两腮肿胀变大。在现代医学尚未发达之前,川北农村地区群众将其误以为是“蛙神”带来的“瘟疫”,因此,通过寄希望于制作形似蝌蚪的“蛴蟆灯”,在正月十四晚上,一边唱着童谣,一边将灯放进河里“送蛴蟆”,寓意送走瘟疫、祛除灾害,保佑孩童健康成长。

如今,“送蛴蟆”已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蓬溪县都会举行盛大的送蛴蟆活动,这也是一年中当地最为热闹的节日之一。“这既是传承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也希望通过活动展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风采,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蓬溪旅游,助力‘引客入遂’。”蓬溪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