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丽霏 德阳观察 周玉琴

新春开工,德阳各行业、各领域已迅速吹响复工生产的号角,全力以赴忙生产、赶订单、抓建设。截至2月10日,德阳市规上工业企业已复工1300余家,复工率超90%。

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生产线上的高效运转……这一个个奋力冲刺“开门红”的场景,不仅折射出德阳各地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还呈现出不少新趋势、新亮点,为德阳蓄势发力夺取“全年红”增添底气。

结构向新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2月6日上午9点半,位于中江县的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低温车间,火腿肠灌装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机器精准地往肠衣内注入肉馅。

“我们初九就开工了。今年订单旺,1月份光是火腿肠类产品就生产了600吨,比平时每月订单多了100多吨。”公司行政人事经理康海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对设备进行了升级,降本增效成效明显。“比如我们把扭结器升级成扎线机,不仅肠衣成本降低了15%左右,生产效率还提高了25%。”公司低温车间主任牛瑞斌举例。

近期,公司还启动水煮鲜车间建设,预计6月投产,在原有的6条生产线基础上新增2条生产线。“预计今年总产值能提高1亿元。”康海信心满满地说。

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质向新,打开新的市场局面,是企业加快发展步伐的一大动力。

抢抓生产进度,位于中江县的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继电器生产车间一片忙碌。“今年订单交付时间紧张,公司正月初四就已复工。”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装配一部部长敬红玉介绍,该公司引入继电器全自动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仅需一名操作人员,平均每0.75秒就能生产出一只继电器,日产能高达8万只。

“预计今年一季度公司的营业额可达成2.8亿元,同比增长15%。”该公司宣传部长孙小红说。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的连接器机加工车间工人正在作业。付康 摄

产业向新 新赛道上迈步向前

位于德阳高新区的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焊装车间,偌大的车间里几乎不见人影,60多台焊装机器人精准地挥舞着机械臂进行焊装作业,上百辆AGV机器人来回穿梭将零部件运输到各个工位。

“上个月生产了2092台,2月已拿到1000台的订单。”公司质量控制高级主任师刘锋信心十足地说,预计一季度将实现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98%。

增速为何如此迅猛?在总装车间,一辆浅绿色车身的卡车正缓缓“走”下生产线。

“这是我们研发的新能源卡车。”刘锋指着车间一隅整齐排列的众多黑色“大箱子”说,“这些就是配套的新能源卡车电池。”这款新能源卡车提供充电、换电及充换一体等多种模式,可根据用户的具体使用场景,装配不同电容量的电池,“最高电容量可达600度,折算续航里程约为400至500公里。”

瞄准新能源卡车这一新赛道发力“开门红”,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从去年11月就开始做准备,从订单跟踪、物料筹措、计划编排、物流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策划和组织。

根据对市场的预测,今年,该公司产量将达到18000至20000台,预计实现产值80亿元。“新能源车产量预计在8000台左右,甚至有望过半。”刘锋判断。

智能化生产车间虽不见人影生产却如火如荼。周玉琴 摄

政策向新 项目建设推动有力

2月8日上午,随着最后一个工点的施工队伍到岗,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全线到岗一线管理和作业人员达1700余人,其中德阳段18个工点已100%复工,80余台大型机械设备同步运转,750余名建设者投入作业。

“目前,德阳城区内4座地下车站中的2座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项目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

1月,德阳市政府出台《推动全市2025年一季度经济工作实现良好开局的工作方案》,推出11项政策,包括招工补贴、金融贷款优惠、拓展海外市场奖励等一系列政策及资金帮扶,助力企业实现首季“开门稳、开门红”。

德阳各地也纷纷推出新政策新措施,为企业冲刺“开门红”保驾护航。刘锋表示,德阳高新区管委会从政策扶持、要素保障、服务优化等方面入手,为企业迅速复工复产提供帮助。

“从春节连续加班情况来看,什邡市的宏达股份、川恒生态等32户企业连续生产不停工,可为一季度新增产值增量3亿元以上。”什邡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利好政策激励,什邡市引导重点企业生产计划逐步向一季度倾斜。目前,全市预计有15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一季度产值增长超10%,其中三高生化、亭江新材料、同佳机械等8户企业产值预期增速超20%,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一季度增量贡献可达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