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德阳观察 薛伟光

在当下社会,求职难成了不少年轻人面临的一大挑战。稳定体面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一些不法分子便趁机利用求职者急切的心理,设下“花钱就能办成”的陷阱。近日,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法院就受理了一起因“花钱找工作”而引发的民事案件,为广大求职者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原告白某是一名渴望成为铁路轨道司机的年轻人。2019年10月18日,他通过中间人的介绍,与被告马某签订了一份《工作安置协议》。协议中明确约定,马某负责将白某安置到成都、北京、山西及附近铁路部门内的正式轨道司机岗位,并负责白某在上岗前的所有培训。白某则需按要求自觉参加岗前培训,并在规定时间内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为此,白某需向马某支付高达42000元的培训费及就业安置费。

然而,在白某按约支付费用后,事情的发展却远非他所期望。马某迟迟未能履行协议中的承诺,为白某安置上岗。面对白某及家人的多次催问和退款要求,马某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拖延。无奈之下,白某最终选择将马某诉至法院,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件承办法官在接手案件后,迅速展开调查,并第一时间联系了被告马某。马某在法官的询问下,辩称自己已将收取的费用支付给了中间人,对于中间人是否已退款给白某则表示不知情。针对这一情况,承办法官对原被告双方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耐心沟通劝导,希望双方能够理性解决纠纷。

经过法官的不懈努力,最终被告马某表示愿意分期退还白某所支付的培训及安置费用。

“就业道路千万条,正规合法第一条。”本案承办法官表示,求职者在寻找工作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渠道,如官方招聘网站、人才市场等。同时,要仔细甄别招聘信息的真伪,切勿轻信他人“花钱就能办成”的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