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亚冬为媒,哈尔滨正以开放的活力、文化的魅力和赛事的吸引力,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至2月9日,哈尔滨市累计接待入境游客42.4万人次,同比增长145.1%。2025年春节期间8天累计接待入境游客10万人次,同比增长144.7%。
2月10日,亚冬会赛时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对媒体关注的哈尔滨“国际范儿”打造及旅游服务升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揭开了哈尔滨魅力背后的密码。
哈尔滨的“国际范儿”体现在中西合璧、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上,这里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世界音乐之城”“东亚文化之都”。金源文化、冰雪文化、欧陆文化、音乐文化、时尚文化多元荟萃、中西交融,让哈尔滨成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朋友;作为中国连接亚欧的重要枢纽、向北开放的前沿之地,中西方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兼容并蓄的城市风貌,荟萃了巴洛克、拜占庭、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等欧洲各大流派建筑,百年中央大街是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交响乐团、芭蕾舞团、音乐学校等,特别是历时60余载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蜚声中外,音乐成为哈尔滨人的生活方式和对外交流的语言。
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哈尔滨得到了生动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贯穿城市发展。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哈尔滨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国际传播基地。近年来,哈尔滨市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举办中俄博览会、哈洽会、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国际时装周、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哈尔滨国际马拉松、“星耀亚洲·尔滨之夜”文化交流、国际冰雕雪雕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中法文化交流年、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中俄文化大集等艺术演出、展览展示活动,与28个国家37个友好城市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
音乐,是哈尔滨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通过继续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举办高水平的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第69届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会、第20届世界萨克斯管大会、2025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第7届哈尔滨国际手风琴艺术周等国际音乐赛事和年会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演出团组在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上演经典曲目,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哈尔滨共赏世界音乐艺术瑰宝,搭建起中国与世界各国音乐艺术交流的桥梁。
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哈尔滨在旅游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冰雪季以来,哈尔滨始终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地升级旅游服务,力求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包容。
在金融服务方面,全市1300余家银行网点可办理外币兑换业务,5800余家商户可受理外卡刷卡消费,能够满足境内外游客朋友持卡结算需求;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中央大街游客集散中心分别布设外币自助兑换机,可提供18种外币现钞兑换;各银行网点向重点行业商户、出租车发放零钱包,进一步优化现金流通环境。
旅游服务也得到了全面升级。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东北虎林园、极地公园、伏尔加庄园等各大景区景点均配备中英语指示牌与导览图,配备多语种讲解员,园区广播提供多语言服务;支持移动支付及护照购票,满足外籍游客需求。中央大街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并为游客提供临时休息、姜茶热水、行李寄存等服务。餐饮住宿、公共交通等行业进一步提升外语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为外籍游客打造更佳的旅游体验。
公共服务同样周到细致。启用哈尔滨中央大街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集票务、餐饮、休闲、旅游咨询、外币兑换及特色商品展销于一体,配备母婴室、医务室、无障碍设施和智能化自助设备,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发布主城区定点医疗救治医院绿色通道信息,确保游客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救治。在机场开设御寒装备租赁门店,在哈尔滨火车站设立行李寄存点,在地铁重点车站增设多语种翻译中心、配置翻译机,实现与外籍乘客无障碍交流。此外,移动通讯部门还推出短期租机服务,满足外籍游客通信需求。
暖心的志愿服务也无处不在。在全市设立56处亚冬会志愿者服务站,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救助、文明引导、手机充电、外语导览等多元化服务。设立志愿服务队,依托游客服务中心和志愿服务站为外籍游客、市民朋友提供路线指引等服务。发布爱心助游倡议,鼓励企业商家为游客提供爱心姜茶、温暖小屋等。众多市民也加入服务外国游客志愿队伍,提供免费讲解引导等。
亚冬会的举办是哈尔滨走向世界的新契机,也是世界了解哈尔滨的新窗口。这座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世界记住这座充满魅力的冰雪之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3
记者:于秋莹责任编辑:孙婷审核:董景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