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
除夕前一天,在和同宿舍的外国同学商量之后,我们一致决定:用春联把宿舍的各处门扉装点起来。为了这一天,我从国内带来了文房四宝,还专门网购了洒金加厚的红纸。几名同学看到我摆出的“宏大”阵势,对此颇有兴趣,于是主动上前,一边观察每个字的运笔轨迹,一边和我闲聊了起来。
聊到一半,来自印度的Sagal突然问起:“了了,你的毛笔是用什么毛做的?”我看了一眼笔杆上的“狼毫”刻字,“Wolf Hair”脱口而出,顿时让几名舍友同时惊呼“太酷了”。为了避免误解,我赶忙补充:“Wolf Hair”(狼毫)只是笔的名字,其原料其实是黄鼬尾部的毛。但舍友们依然表示:这个名字很了不起,让书写文字这件事,有了独一无二的神秘感和辉煌感。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狼毫只是毛笔的一种,有这么夸张吗?然而,仅仅过了几秒钟,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便向我汹涌袭来。奇妙的是,身在距离故土超过8000公里、时差跨越昼夜的异国他乡,这份震撼并不来自任何陌生的外国文化,却源于我从小到大久经修习、再熟悉不过的中国书法。
出国留学之前,我自认爱极了书法,对有关笔墨纸砚的一切烂熟于心,却只把这些当作平平淡淡的背景信息。直到在舍友的提醒下,从“他者”的视角重新看待自己熟悉的事物,我才猛然意识到:在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中华文化编码之中,蕴藏着怎样的魅力与气概。如果用古诗来形容,这岂不正是苏轼所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除夕当晚,我和另外几名中国同学一起,共同作为东道主,在已经挂满春联的宿舍,举办了人生第一场没有和家人在一起的春节饺子宴。尽管这周正是各个系所集中公布学期论文考题的时候,但这肯定抑制不了中国学生对春节的独特情怀,也没有挡住外国同学踊跃报名参加的强烈热情。一开始,我在16人的宿舍群组里发布活动信息时,以为顶多会有一半左右的舍友来凑热闹,饺子宴的规模不会太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只有两名舍友没有参加活动,其他来客还呼朋引伴。最后,面积不算太大的宿舍厨房和起居室里,硬是挤下了30多个人,给人主观感受到的热闹程度,简直和“春晚”不相上下。
为了这场饺子宴,我从本地综合超市买了十几斤肉馅,外加各色蔬菜,又到专门的中国超市采购了中式调料和饺子皮,还专门给存在过敏问题的外国朋友买了无麸质的春卷皮。买回来后,我教大家一起包饺子,有的舍友心灵手巧,包得像模像样,还告诉我在她的祖国也有类似的食物,也有舍友初涉庖厨,把饺子搞得奇形怪状,让人哑然失笑。热闹的氛围里,我们一边放着《金蛇狂舞》《恭喜发财》等春节歌曲,一边聊着中国的春节传统和世界各国的新年习俗,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直到400多个饺子全部出锅上桌,才暂时安静下来,大家拍了一张充满欧亚美非各色面孔的大合照。
那一瞬间,想起当天上午,和正要吃年夜饭的父母视频通话时略有孤单、稍显落寞的心情,一股暖意在心头汩汩流过。往年在家过春节时,我几乎没怎么在意过包饺子这件事,毕竟年夜饭有很多更好吃的菜色,甚至偶尔也想吐槽串亲戚、放鞭炮之类的传统习俗。但是,出国留学后,不再和假期绑定、不再与家人相伴的春节,表面上似乎成了“减配版”,但对我们这些“留子”的重要性却不减反增。我想,这绝不是简单的“距离产生美”,而更像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为自身的文化基因赋予新的意义。不论是外国同学对狼毫毛笔的由衷赞叹,还是饺子宴上年味儿十足的欢声笑语,都让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变得更深。有时,也只有在转换视角之后,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谁,归属于怎样一种精神,又有着怎样的文化情怀。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留子”不是“游子”,留完赶紧回国回家吧。论春节氛围和温暖,还得是囯内的中国年!
大家一起包饺子、分享不同国家的新年习俗,在欢乐的氛围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作者在准备过程中考虑得也很周到,照顾到外国朋友的过敏问题,太细心了,这不仅是美食盛宴,也是文化交流。
在异国传承中国文化,过好中国年。
基因中的文化传统,往往身处异乡更容易被激活,这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典型,让外国友人去发现和接受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就像是一项使命,在不自觉中就会主动传导,传导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是自豪,更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