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任紫鑫

2月8日下午,在绵阳科发铂丽酒店,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协)会、企业超240家齐聚一堂。这是近年来绵阳规模最大的一场企业家投资发展恳谈会,会上,绵阳及各县市区(园区)负责人与商(协)会、企业家面对面沟通,寻找在绵阳投资发展的“公约数”。

3天前,也即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在同一个会场绵阳召开了“新春第一会”,主题锁定为“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 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同时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

节后第一周内,绵阳连续召开两场大会,核心词锁定在“发展”上,向社会释放绵阳把发展作为中心工作、首要任务的强烈信号。

“立说立行” 用实干推动“定位”变为“地位”

春节假期刚过,第一场大会往往定位为“收心会”,重点在谈工作目标与工作态度。但绵阳将实干提到更高位置,第一场大会上发布《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2025年重大项目、重大任务、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四张清单”,直接定下接下来发展的“路线图”。

方向锁定,路径确定,3天后,绵阳召开企业家投资发展恳谈会,则是直接对“路线图”中相关工作的落实与推动。“这样利落的连续动作,让我们看到绵阳重视产业、重视招商的态度和决心,也让我们很受触动。”来自广东的一位川籍企业家说。

起步就冲刺,靠的正是实干。“新春第一会”被绵阳视为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和鼓劲大会,会上,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勉励党员干部们要在实际工作中比决心、比干劲、比发展能力、比拼气象,“通过拼经济搞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热潮”,“早日把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定位变为地位”。

企业家投资发展恳谈会上的细节,也体现出了这种实干信号。当天的活动共邀请到会中企联、省企联、中国半导体协会等央省市级重点商(协)会23家,其中出席会长占比近九成;川籍、绵籍在外发展企业家20家,均为董事长、总经理;在绵投资企业代表11家,人才代表及招商大使20人,以及绵阳本地企业等多个方面企业、机构240余家。

新春就争先的行动力,也令许多在外的川籍企业家感到振奋。川商总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四川商会会长熊宗友参与推动多个产业项目落户四川,在他看来,广东的产业结构与绵阳有很高的契合度,“未来,广东四川商会将发挥商会优势,深化与绵合作,聚焦绵阳‘5+8+2’重点产业,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动招商。”

“建圈强链” 绵阳集中推介人工智能等5条重点产业链

在2月8日举行的中国(绵阳)科技城企业家投资发展恳谈会上,绵阳将产业链作为推介的重点,精准推介人工智能、新型显示、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和医药健康5条重点产业链。

这5条产业链是绵阳科技优势催生转化出的创新产业,更与全省产业发展的大局相契合——四川设定了15条新赛道产业链,而此次集中推介的5个产业链,其主承载地正在绵阳。这也吸引了许多参会企业家的关注。

当前,科技创新正成为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正在加快发挥科技城优势推动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要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最大增量”。

而这也与“新春第一会”提出的要求形成了“闭环”。在“新春第一会”上,绵阳对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重点产业项目投资推介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一链一策”工具包,按照“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发展路径,精准绘制产业图谱,找准细分赛道和主攻方向。

据介绍,目前绵阳已制定了从产业规划、项目招引、项目落地、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跟踪负责制度,全面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向快、向好发展,确保全年实现FDI到资8000万美元以上、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650亿元以上,两项指标均保持全省前列。

在企业家投资发展恳谈会外,绵阳的行动也在推进中——借春节期间许多在外企业家、人才返乡团聚之际,绵阳打出“乡情牌”,推动市县联动多形式举行系列“乡情”招商活动;在恳谈会场外,绵阳还为县市区(园区)与商(协)会、企业家代表设立茶歇区,在浓浓的茶香中,寻找投资合作的“公约数”。在会场,随着当天活动结束,仍有许多企业家与绵阳干部在会场内,互加微信,边走边谈。

当天的恳谈会上,绵阳还进行了人才政策推介,详细介绍了以人才政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获得了许多企业家的点赞。此外,会上还发布了中国(绵阳)科技城“企业之家”服务平台,方便企业家及时反馈相关问题、咨询政策等,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