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蔚枫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一群人用热血传递生命的希望,守护更多人的“团圆”——林女士和丈夫为纪念已逝女儿,用献血延续爱与希望;罗正勇以61岁生日前最后一次献血,为热血之路画上温暖句点;田小华退休前,收获限定“新春献血纪念章”;多名金奖获得者感受医疗服务政策带来的温暖。

春节献血“不打烊”,爱心服务“不停歇”。据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2764位献血者奔赴在成都各献血点位,捐献爱心血液93.56万毫升。

“献血,是我纪念女儿的方式”

大年初七,林女士和丈夫谢先生带着7岁的小女儿,早早来到城市之心的献血点。林女士一边填写献血单,一边轻声对女儿说:“很多好心的叔叔阿姨通过献血,帮助了像姐姐一样的病人。你长大了也要和他们一样,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提到大女儿时,她的眼眶湿润了。

这是大女儿去世半年后,林女士第一次来献血。“献血是一种纪念女儿的方式。”林女士的15岁大女儿,2024年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病魔漫长的斗争中,林女士一家尝尽艰辛。2024年6月,15岁的女儿还是离开了他们。

女儿离去后,林女士和丈夫约定:只要身体允许,就一直坚持献血,延续女儿未完成的生命。林女士已献血 10 多次,她呼吁:“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献血,也许你的一次善举,就能拯救一个生命,温暖一个家庭。”

“最后一次献血,是我最特别的生日礼物”

2月4日,是罗正勇61岁的生日。前一天,他收到一份生日礼物——一张献血证。“这是我最后一次献血。”罗正勇还参与成都市血液中心为献血者打造的专属“蛇舞新春喜游园”活动,领取到了新春款纪念品和新年糖果。家里的电视柜,摆满各式各样的献血纪念品,另存了100多张献血证。

春节献血,罗正勇有特别考量,“好多人都回老家或外出旅游,但医院对血液的需求不会减少,能帮一点是一点。”

“只要身体允许,可以去献血帮助其他人,还能自律,让身体达到符合献血的标准,一举多得。” 罗正勇表示。

今年60岁的田小华是一名稀有血型献血者,坚持献血三十余年,如今即将告别献血生涯,“退休前再给自己一份礼物,不留遗憾。”春节期间,田小华来到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献血,领到成都市第一批由“999纯银”精心铸造的限定款“新春献血纪念章”,上面灵动细腻的蛇年生肖图案与“恭贺新春”相结合,让属蛇的他激动不已。田小华还加入了稀有血型微信群,“在群里,只要有需要,我随时响应。”

“收获专属就医保障服务,我们很惊喜”

12月14日,全国首个“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医疗服务”在四川启动,为累计献血40次及以上的金奖获得者在预约挂号、预约检查、预约住院和转诊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医疗服务政策能带动很多人参与献血,这是肯定,也是激励。”除夕当天,57岁的韩晓蓉在成都市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听工作人员介绍金奖献血者医疗服务。韩晓蓉的献血之旅始于2003年,22年获无偿献血奉献奖2次金奖、1次铜奖,累计献血量超2万毫升。2019年,韩晓蓉还加入宜宾市红十字会,投身无偿献血宣传工作。

韩晓蓉还带动弟弟献血,身边的红十字会志愿者也受到鼓舞,一同参与献血。“我常说,我献血,我健康。有规律地献血,就像做‘定期体检’。” 同一天,38岁的成都市民、金奖获得者杨米山也来到献血点位。“很惊喜,现在献血的金奖获得者能在华西医院享有绿色就医通道,更让我感受到社会对这个群体的重视。”2007年,20岁的杨米山在锦江暑袜中街献血房车看到人们排队,便跟着填表、献血,此后18年,这里成了他献血的“老地方”,累计献血量达9400毫升。“从2007年第一次挽起袖子,到如今献血成为生活中的日常,我只希望每份热血都能为生命续航。”1月28日16时41分,他在朋友圈这么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