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樊邦平
2月6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刚过没几日,广元市昭化区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陈定全便开始张罗起新一年的选种育种工作了。
马上要开春播种了,陈定全要赶快为水稻品种选育做好准备。
年过七旬的陈定全是昭化区有名的农业专家,在2014年退休后,他毅然放弃了养老享福的城市生活,选择继续扎根农村,一头埋进了地方稻种的选育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之中。
图为陈定全(右)正在查看农作物长势(受访者供图)
经过多年努力,陈定全培育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品系)15个,并成为当地现代农技推广的重要参与者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师”。在2024年12月30日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陈定全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从一名退休农技干部到粮食“芯片”的暮年追光者,陈定全的背后有何故事?
躬耕陇亩答卷 孕育科技良种
生于1950年3月的陈定全自小在山区农村长大,因为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日子,所以他对粮食安全、粮食高产一直都有着高度的警觉和执念。
1977年从四川绵阳农学院毕业后,陈定全回到家乡从事农业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粮油育种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但没有选育出优质高产的粮油品种一直是他的心病。于是,2014年退休后,他毅然放弃了养老的清闲生活,开始四处奔走,并踏上了求教觅种之路。
在最初的几年,陈定全跑遍了湖南、广东、浙江等全国10余家科研单位和20余个稻米主产区,他白天与科研院所的科辅工一起下田试验,晚上又去教授家门口蹲守等待,期望能有机会再请教学习……这一番操作,让陈定全几乎耗尽了家里全部存款。但看到从全国各地搜集的千余份优质种质资源时,他又信心百倍、干劲十足,于是回到家后的他马上开始在自家承包田内进行水稻育种试验,每日下田间观察禾苗记载、配组筛选、核产记录、分析建档,双脚一整天泡在泥水里,蚊虫相伴是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他和团队成员们终于成功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推出改良群组筛选法、植物工厂加代繁育、人工诱发田间抗性鉴定等育种技术10余项,并培育出粮食作物新品种(品系)15个。
值得一提的是,陈定全和团队成员们攻克了当地“王家贡米”水稻的生长密码,此举为“王家贡米”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下求索扩能 蹚出共富“稻”路
虽然品种选育取得丰硕成果,但推广初期,群众认为陈定全培育的水稻品种没有“含金量”,就算产量提起来了,也不值几个钱。
要扩大规模、提产能,就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怎样才能破题呢?经过多方咨询、考量,陈定全认为只有建立起集种子研发、技术推广、冷链物流、仓储及精加工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才能让“王家贡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他多次向农业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建议引进具有高技术、专业化的加工设备,打造高水平的“王家贡米”销售平台等。在他的奔走呼吁下,2022年,年产5000吨的王家贡米精加工项目顺利落地,陈定全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并指导建成了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32个。
2023年,“王家贡米”展示销售中心建成投用,“王家贡米”品牌稻米相继小规模投放市场,因其良好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元素,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产品远销杭州、北京、广州等地。在此期间,“王家贡米”也相继荣获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10余项重磅荣誉,成为四川唯一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粮食类品牌,其优质稻米的市场售价最高也达到了80元/斤,市场均价增长到了18—30元/斤。
粮食不再“廉价”,群众种植“王家贡米”水稻积极性显著提升,如今,广元当地已有40个村9300余户农户种植“王家贡米”8万余亩,该大米已实现亩均增收500元、户均增收千余元,企业的收入也突破2亿元大关,整个大米的年产值已突破了10亿元。
倾囊无私传教 培育种业新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力精力的不断衰退,陈定全需要尽快给地方水稻科研育种事业培养好接班人。
为了留住科研助手,他“手把手”教学指导,将属于“个人资产”的多个原始育种材料及即将育成的品系毫无保留地进行了共享,在评奖评优上力推新人,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上主动推让,对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关怀备至。没有科研辅助工人,他就动员自己的亲属前来帮忙,最终孝顺的小女儿放弃大城市的稳定工作和优厚待遇,跟随父亲脚步走上水稻育种道路。受他的影响和感召,“王家贡米”科研育种团队人员总数很快便增加至7人,科研实力稳步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如今,团队中已有1人入选广元“蜀道英才”农业大师、1人入选“葭萌英才”农业领军人才。
虽然已过古稀,但陈定全依然步履不停,他说:“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不要说80岁,即便90岁我也要继续耕耘在田地间,要努力为培育出本土优质水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