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在视觉效果上令人叹为观止,更以“破”与“立”为脉络,在情节故事、精神内核和叙事方式上大胆尝试与创新,重新诠释经典神话,让古老传说在时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情节故事:打破现实桎梏,重塑肉身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情节故事上展现的是哪吒打破现实桎梏、重塑肉身的过程。影片开篇回忆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要内容,以太乙真人设法为哪吒与敖丙重塑肉身为引,揭开《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序幕。片中,七色宝莲、玉液琼浆、天元鼎、穿心咒等一系列设定,串联起肉身重塑的情节链。
天劫后,哪吒和敖丙的灵魂虽得以保留,但肉身即将消散。太乙真人准备用七色宝莲为二人重塑肉身,以延续他们的生命。七色宝莲汇聚起天地间的灵气,可以为肉身重塑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撑。然而,重塑肉身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龙族的出现干扰了重塑过程,敖丙的肉身崩溃,重塑失败。七色宝莲已枯萎,无法为敖丙的再次塑身提供力量。重启七色宝莲的关键元素,是玉液琼浆。
为救回敖丙,哪吒和敖丙只能暂时共用哪吒的肉身,并需在7天内完成玉虚宫的成仙考试,以获取玉液琼浆恢复七色宝莲的法力。成仙的试炼过程充满挑战和艰险,这也意味着玉液琼浆的获取不可能一帆风顺。影片借助玉液琼浆这一元素,展现哪吒和敖丙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经历。
《哪吒之魔童闹海》还设计了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道具——天元鼎。天元鼎是阐教仙人的重要法宝,可以炼化万物,无论是人、魔、妖,都可能被炼化成帮助阐教门人提升修行的仙丹。作为元始天尊大弟子的无量仙翁,将天元鼎作为其巩固权力的工具,并利用这一工具压榨、控制不同的生命体,维持阐教的统治。
哪吒和敖丙被投入天元鼎后,受到三味真火淬炼。哪吒要突破天元鼎,就必须破除无量仙翁施加在他身上的穿心咒。而冲破穿心咒,就意味着肉身会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这一情节设定,无疑契合了传统哪吒故事中“剔骨割肉”的悲壮意象,却又超越了原有情节中还身体发肤于父母的浅层逻辑。
可以说,《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剔骨割肉”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肉身碎化,而是让哪吒在粉身碎骨的过程中得到新淬炼,使肉身凝结得更坚实,深化重塑肉身的意义。随着哪吒的一声怒喝“给我破”,哪吒、敖丙携海底妖兽冲破天元鼎,也冲破了影片中加诸在被压迫者身上的强权桎梏。
重塑肉身作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故事核心,其间蕴含着旧事物的‘破’与新事物的“立”。天元鼎、穿心咒都是对影片中角色的束缚与桎梏,象征着强权和旧有体系。只有挣脱束缚与桎梏,新的力量才得以诞生。于是,才有了三头六臂能与神力抗衡的哪吒。
精神内核:打破世俗成见,重建信念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精神内核是对传统世俗观念的深刻反思与挑战,是个体价值信念的重建。早在前作降世篇中,哪吒身上就承载着破除成见的寓意。哪吒作为“魔丸”降生,他所处的世界充满对魔童的偏见与歧视,所以陈塘关的百姓们对哪吒有着天然的厌恶与畏惧。哪吒受世俗观念影响,产生自暴自弃的举止言行。哪吒与敖丙携手对抗天劫,拯救陈塘关百姓,这一举动破除的不仅是世俗百姓心目中的偏见,也是他们破除自己内心成见的重要体现,象征着自我的成长与蜕变。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精神内核,在降世篇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提升。降世篇是打破对“魔”的既定看法,而闹海篇是在破“魔”、破“妖”的基础上进一步破“神”,打破对神仙的价值信念。
影片中,阐教是“神”“仙”的代言人,哪吒是“魔”的代表,而豹子精、龙族等是“妖”的化身。修炼成仙,是阐教对世间万物的规训。以陈塘关为代表的人间,信奉着仙灵崇拜,渴求神仙的庇护。以豹子精为代表的山野妖物,一心向往修仙,面对捕妖队时甘愿束手就擒,以为能得到仙界的认可与教化。以龙族为代表的强大妖族,遵从仙界规训,镇守海底炼狱,也使得整个族群被困守海底千年。可以说,影片借助哪吒故事的讲述,构建了一个被神仙规训的世界。
天生魔种的哪吒,虽然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但依然受困于影片中现实世界的观念。他试图扭转成魔命运的方式,修炼成仙。天生灵珠的敖丙,背负着带领龙族走出囚禁困局的使命,他的目标也是修炼成仙。勤勉修炼的豹子精家族,更是将成仙作为修炼的终极目标。无论是凡人还是妖魔,其行动背后都烙印着神仙所规训的世俗价值体系与观念。影片中哪吒闹海故事的精神内核,其实就是打破这个被规训的世界,重建价值信念。
当豹子精家族被围剿,当陈塘关化为焦土,当海底龙宫被装入炼炉,以无量仙翁为代表的神仙们揭开虚伪的面纱,哪吒们成仙的执念瞬间崩解。打破天元鼎,与无量仙翁的大战,不仅意味着打破旧的秩序,也意味着哪吒们对成仙执念的摒弃。
当敖丙喊出:“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当哪吒喊出:“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哪吒与敖丙已打破世俗规训,实现自我蜕变。魔丸与灵珠,不再受命运的摆布,能够掌控自己的力量,也认清了自我,坚定了自己想要走的路。
影片通过哪吒的故事,展现了在世俗偏见与命运桎梏下,个体如何坚守本心、重建信念的心路历程。
叙事方式:打破固有印象,重构传奇
大多数观众对“哪吒闹海”这一故事的印象,来自1979年的动画长片《哪吒闹海》。哪吒在东海洗澡时撼动龙宫,引来巡海夜叉与龙王三太子敖丙,争吵后打杀二人,惹出滔天大祸。为保陈塘关百姓,哪吒自杀抵命以平龙王怒火。《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叙事方式上,打破观众对这一古老传说的固有印象,重新演绎了经典。
在传统神话中,人物形象较为单一,李靖是威严的父亲,哪吒是叛逆的儿子,敖丙是被哪吒打死的恶龙。《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经典传说的基础上,打破人们对哪吒故事的固有印象,将哪吒与敖丙的降生设计为混元珠中魔气与灵气的托生。承载魔丸与灵珠使命的哪吒与敖丙,并没有像世人一贯秉持的正邪逻辑那样势不两立,反而成为一对好友。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与敖丙共用肉身的情节,进一步深化了魔丸与灵珠一体两面的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片更改了传统故事的主线设定,将矛盾冲突集中在人物与命运的抗争方面,集中在人物的自我成长方面,增添了叙事的复杂性。
在人物关系方面,影片也进行了创新。在传统神话中,哪吒与李靖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所以在哪吒打死敖丙引来龙宫怒火后,他选择自杀来平息纷争,这才有了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等场面。
《哪吒之魔童闹海》增添了情感丰富度,以3组家庭关系为对照,重点刻画亲情,向观众呈现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李靖是一介凡人,却愿意为儿子舍命;无论哪吒成仙成魔,在殷夫人眼里都只是她的孩子;东海龙王敖光看起来不近人情,却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敖丙的成长;申公豹为修仙不择手段,但为给弟弟申小豹做个好榜样,也可以展现出温情良善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亲情催生了人物的无限潜力,哪吒不再是传说中激于义愤而自戕的孩童,而是在爱与信念的推动下重塑金身的少年。《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亲情为底色,为人物设计了多元的形象,也为传统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传统神话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在一起,通过情节故事、精神内核和叙事方式上的破旧立新,成功讲述了一个新的哪吒故事,探讨了当代社会中命运抗争、身份认同、内心追寻等永恒命题。这种对传统形象的解构与重塑,让我们看到当代文艺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也让我们看到了经典神话故事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
作者简介
王萍,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