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点:川渝高竹新区

川渝两省市以产业园区为“纽带”,共探改革路径,共觅发展方向,共建产业集群。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贤凤

2024年12月26日,在川渝高竹新区,一件件由四川鼎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的橡胶零部件正在驶向重庆的路上。这批橡胶零部件,将被安装在重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上。

五年间,川渝高竹新区已投产的63家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被源源不断运抵重庆,装配“重庆造”汽车。

而这,正是川渝两省市产业携手同行、“制造”未来的生动实践。

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供图/川渝高竹新区

集聚:上下游配套不掉“链”

站在川渝高竹新区竹苑观景平台眺望:一幢幢标准厂房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辆辆卡车进进出出,将外面的材料运进来,把新区的产品送出去。

望着热闹的场景,四川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山公司”)副总经理罗辉感触颇深:“这几年,新区厂房越来越多,‘留白处’越填越满。”

主营汽摩零部件、机电配件等生产制造的海山公司,是10年前从重庆空港新区整体搬迁到高滩工业园的。彼时,优势并不明显的高滩工业园,吃穿住行都充满“挑战”。“入驻初期,我们可谓‘寸步难行’,客户不愿前来考察,招工也难,订单流失严重。”罗辉说。

其实,2015年,高滩工业园最早一批标准厂房建起来时,签约的十多家企业中,半路撤退的很多。

转机,源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实施。

2020年底,全国首个跨省市一体化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正式设立。承担着“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重大使命的川渝高竹新区,被允许在权限范围内自主选择重庆市和四川省适宜新区发展的政策。这种优势,吸引着企业接连入驻、集聚。

但怎样的集聚,才是符合川渝高竹新区产业发展的集聚?要打破简单的物理集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

五年间,这种集聚,推动着川渝高竹新区初步形成以配套重庆汽车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区有63家主营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制造产业,其中80%的企业配套重庆,60%的生产原料购于重庆,90%的产品销往重庆。

发展:改革走深打通“壁垒”

2024年10月29日,一则信息传来——海山公司取得“一种能够调整外壳方向的全自动外壳供料机”的专利。得知喜讯,罗辉很激动:“这项技术的创新突破,意味着公司的研发之路走得更好了。”

“扎营”10年来,罗辉所在的海山公司变化很大:新建了两个厂区,产品也从单一的摩托车配件,增加到燃油车、新能源车配件等10多类产品。但在罗辉看来,海山公司跑出“加速度”,得益于川渝高竹新区的好政策、好服务。

在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层级界限和空间分割的道路上,川渝高竹新区始终思索着该如何前行。“我们按照‘政策从优、程序从简、负担从轻’的原则,梳理了重庆和四川两地多项政策差异。”川渝高竹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同标、服务同质,让各类经济要素无缝衔接,推动着企业与川渝高竹新区一起“成长”。

“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哪边政策好就选用哪边。”罗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川渝高竹新区工业用地成本要比重庆、成都低50%左右,水电气要素成本要低15%以上。“省下来的‘真金白银’,被用于扩大再生产。”罗辉说。

变化,不仅在川渝高竹新区。在川渝毗邻地区,共探改革路径、共觅发展方向的示范区合作,带来更多发展契机。

比如: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合江县和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100万亩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打破边界限制,共同规划、育种、种植,共建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四川开江经开区与重庆开州工业园区合作“双飞”园区,共同发展新型显示器产业链条……

事实上,以产业园区为“纽带”,推动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是川渝两省市产业协同发展、共建产业集群的关键一招。

记者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获悉,乘“双圈”之风,川渝两省市的经信部门已分两批为35个产业园区,在产业配套、资源开发、飞地经济等领域安排了“结对子”合作。这些合作精准“点穴”双方产业发展脉络,推动川渝两省市多个产业衔接成链、密织成网。

活力:组团打拼冲刺“万亿级”

“一秒下线一个电芯。”2024年12月底,时代长安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扩产工程正在加快进行。该基地由四川时代和重庆长安汽车携手打造。每天,宜宾三江新区生产的动力电池电芯源源不断装进重庆生产的新能源汽车。

川渝携手、组团打拼,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川渝两省市上演,也推动着川渝两省市“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逐渐成势。

过去五年,得益于产业协同发展,川渝两地汽车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零部件配套体系更加完善。去年,赣锋锂业固态电池生产基地在重庆两江新区投建后,成都落户了清陶能源动力固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内江市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发了磁流变减振器……

共育产业、互为配套,川渝两省市的合作正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目前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2000多家配套商,汽车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两地汽车年产量超300万辆,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加快提质扩容。

产业合作跑出“加速度”背后,是川渝两省市瞄准“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向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持续发力——联合出台产业高质量协同共建实施方案,培育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12月,又一好消息传来——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正式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做大产业“蛋糕”,川渝两省市还在聚链成链,锻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