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元

在南充西路,过年的尾声是以正月十四送蛴蟆活动结束为标志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曾理解,为什么西路的人们会送蛴蟆,会固执地把正月十四当做年的终结,硬是要忽略大年十五,送了“蛴蟆”就义无反顾地辞家,连电视里的文艺节目都不屑一顾。

这个问题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那时我在嘉陵三会镇工作,刚去便听说有个“蛴蟆节”,到了正月十四这天,全家老小举着自制的蛴蟆灯,入夜时分绕过弯弯的山路,唱着歌,喊着号,然后把灯丢进河里。

不识蛴蟆二字。读qieme,还是kame?兄弟伙说,看你高兴。“蛴蟆”指青蛙,还是癞蛤蟆?大伙说,都可以。有些随意。蛴蟆怎么会被当做瘟神送走呢?有人高兴,给我讲故事。后来还有人讲,无非都是把“蛴蟆”当做瘟神,既然是瘟神,自然要迫不急待地送走,从而祈祷来年百事顺遂。

有点意思。但这个民俗是如何演变的,没人能清晰地讲出来。我后来慢慢知道,整个西河流域的人们都认同这个故事,依据这个故事,各自演绎出众多花样。但我总觉得还可以把蛴蟆做另外解读。蛴蟆的繁殖能力太强,是否还可以把它当做繁衍生息多子多福的象征?当然可以,这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吧。

嘉陵西路的三会镇和顺庆的共兴镇把这样的祈福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每年正月十四,两地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披红挂绿,把小小的镇子打扮得热气腾腾。

因为工作,很多年我没法分身去共兴欢度新年,不过去年终于成行。我一直想看看这个潜在的伙伴加“对手”,是如何通过蛴蟆把年过得轰轰烈烈与众不同。

到共兴,已经七点了。国道212路上,人流穿梭。不少青年男女戴着闪亮的发卡,手持着蛴蟆灯,一脸宁静地朝前走去。路边,烧烤摊的叫卖声特别响亮。那种独特的香气弥漫,传递着本能的口腹欲望。这样的节日,算得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商家暗自欢喜。

三会的街头,那些蜂拥而来的商家,曾经吆喝得也很响亮,不过比不得街边大喇叭播放的《蛴蟆歌》歌声: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这首歌是文化馆当年特意为蛴蟆节打造的,旋律优美,歌词俏皮,后来全镇老老少少都会哼上几句。待到队伍游行的时候,有人带头唱起来,夹杂着打闹和嬉戏,格外欢快。

可惜共兴的街头没有播放这首歌,如果他们愿意,我倒是非常乐意把这首歌送给他们。随着人流,慢慢看到有很多蛴蟆节的标志,不少商家和单位借助LED屏和海报,以热烈祝贺或者预祝蛴蟆节成功的字样,营造着热烈喜庆的氛围。

人群慢慢集中起来。抬头望去,游行的人群已经走得很远。夜很黑,眼前的灯火显得很亮。我平静的心被瞬间点燃,哪怕多次经历其中,但是当无数平凡的渺小的灯笼聚在一起,像长龙一般游弋,像星斗一般闪亮,这样的情景,依然让我震撼!

有一年,三会镇搞了一个以蛴蟆节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那些文朋好友,对此情此景做了精彩地描述:

傍晚时分,蛴蟆灯点起来了。纸糊的蛴蟆张着豁大的嘴,笑盈盈地雄踞在队伍的前面,像奔赴战场的将军。送蛴蟆的队伍像一条跳跃的灵动的长龙蜿蜒在小镇上,横亘数公里。

又有人说:到了夜间,几万支灯笼点起来,形成移动的“巨龙”。这灯光依山顺势,蜿蜒绵长,宛如璀璨的星河。打头的抬着巨大的蛴蟆灯,随着鼓点喊唱: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人群大声呼喊、放声哄笑,伴着一路冲天而去的烟花,快乐的心情得到尽情挥洒。

描绘的是三会,也是共兴,更是西路十四夜所有的盛景。

人群已经很远,我不太可能追上他们前进的步伐。赶紧回到车里,打开抖音直播,观看着三会送蛴蟆的盛况。瞬间,共兴和三会的蛴蟆灯融成了一片,车内车外,都是一片红色而明亮的火焰,一时我分不清自己在哪里,也忘记了岁月匆匆地流转。

只有那首歌,至今在耳边尽情地回响: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这是年的声音,也是美好的鼓点。

作者简介

廖天元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30多家媒体发表过文字,曾荣获2023年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