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
事关四川科技圈“顶流”的“线路图”终于出炉!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天府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天府实验室布局与组建、运行与管理、科研组织与成果转化、监测与评估,为天府实验室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府实验室与在川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共同构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实验室体系。经过3年探索,首批天府实验室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多个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有望成为我省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
放眼全国,各地实验室建设呈现“百舸争流”之势,对科技人才、产业赛道争夺愈发白热化,也对天府实验室运行质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少人看来,随着《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印发,将加快实现天府实验室规范化、实体化、高质量运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天府绛溪实验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看定位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自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天府实验室一直被誉为四川科技圈的“顶流”,“顶流”到底“顶”在哪?
首先是配置高。“作为塑造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环,天府实验室可以说是‘顶配’。”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科技创新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陈云伟注意到,《管理办法》明确,负责实验室全面工作的主任,由科研一线的两院院士或具有一流学术造诣的知名专家担任。同时,组建实验室的科研团队,要求近5年承担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等,并且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此外,引进的人才,也是国内外认可的领军科学家、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技术骨干。
其次是目标高。“天府实验室要做的事,是让科技创新‘顶天’‘立地’。”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楠解释说,“顶天”是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立地”则是服务全省产业发展,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实验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从首批天府实验室来看,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在各自领域已经产出一批前沿科技成果。
“我们主要聚焦电磁空间和泛在互联前沿方向的核心技术突破。”天府绛溪实验室主任、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主任杨建宇介绍,在量子互联领域,他们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让量子互联网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分布式能源领域,他们针对极寒地区和高海拔环境研发的超低温固态电池,可抗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类似的创新成果也发生在天府兴隆湖实验室身上。把“空调”穿在身上,不惧“热辣滚烫”,天府兴隆湖实验室通过辐射制冷技术为防暑降温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该实验室辐射制冷项目团队研发人员蔡丹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人体热管理、建筑以及户外大功率设备节能降耗等领域。
天府实验室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也让更多地方跃跃欲试。“要把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陈云伟说,《管理办法》中提到,将通过“自上而下布局”和“自下而上创建”相结合方式组建,建设中应综合利用承建市(州)和依托单位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和条件设施。“这有效保证了从省级到地方不同层面彰显天府实验室特色,精准打造一个个优势突出、能量充沛的创新源头。”
天府永兴实验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明重点
创新体制机制,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速
与省级重点实验室不同,天府实验室探索的是“省级统筹、属地主体、实体运作、充分自主”的新路子。这也意味着,天府实验室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勇闯技术创新“无人区”的重任。
各实验室探索适应实际需求的新机制,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比如天府永兴实验室注册了“四川永兴绿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成果转化控股平台,重点培育了一批成果转化项目。天
府绛溪实验室成立了全资运行公司“成都天府绛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希望打破传统模式,架起基础研究和产业之间的桥梁。”杨建宇说。
“《管理办法》的出台,将发挥政策效应,鼓励实验室探索更多机制创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王楠说,《管理办法》在强化成果转化方面做了一系列尝试:提出成立产业化委员会、组建专业化平台运营公司、设立成果转化基金,让实验室研究直接对接产业,成果转化更快、成功率更高,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速;建立科研成果署名和互认机制,完善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与贡献相匹配的收益分配模式,保障人才发展权益,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的实际难题。
制度是否有效,一线的科研人员最有发言权。“这些探索,既保证了研发人员的署名权,又放活了收益权。”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强说,尤其是针对科技成果给予与贡献相匹配的收益,将激发科研人员投入和产出的动力。“在传统科研院所里,创新性强、风险较高的项目,科研人员往往不敢申报,这些措施将鼓励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
天府锦城实验室(肖莹佩/摄)
补短板
建立长效考核机制,提升整体发展质量
经过3年建设,天府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和体制机制创新经验,但整体而言,还处于成长的探索期,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实验室启动建设初期,作为一个新生科研机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支有实力的科研团队,并且保证实验室的运行。
为此,《管理办法》提到,将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统筹管理实验室人、财、物等资源;在获批建设6个月内,建立由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实验主任组成的组织架构,编制完成中长期发展规划、3年科研任务清单和实施路线图。此外,还赋予实验室在内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科研组织、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
“从宏观上来看,这些措施将厘清建设各方权责利的关系;从微观上说,也将更加明晰内设部门在职权责。”陈云伟说,作为实验室的灵魂,实验室主任能够确保用好科研立项的自主权,快速部署任务。“技术的高复杂性,需要有效组织大尺度、跨领域、融合型研究团队,理事会中包括了政府、依托单位等代表,将实现科技资源、审批政策、物资供应等重点任务的集中供应保障。”
在实验室的运行过程中,又该如何建立长效评估机制?《管理办法》提到,将实行“代表作”评价和“里程碑式”考核,着重评价人才引育、标志性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我们过去的评价方式相对单一,更偏重于‘成果验收’式评价。”周强说,强化“里程碑式”考核,将减少对数量指标的依赖,提升项目实施绩效。尤其将激励一些在实施周期内被认定为“首次”或者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大突破、推广应用效果显著的攻关成果,这些成果将为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破冰抢滩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但如何体现评价从量到质的变化,还要深入推进。”
此外,在考核机制上,《管理办法》还注重动态调整,对进入运行期的天府实验室,每3年组织1次周期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实验室给予1年整改期限,期满后评估仍不合格的,报省政府批准后不再纳入天府实验室序列。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